•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苏教版,15篇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19 19:20:49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一1、画图形的另一半:(1)找对称轴(2)找对应点(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一

    1、画图形的另一半:

    (1)找对称轴(2)找对应点(3)连成图形。

    2、正三边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n变形有n条对称轴。

    3、图形的平移,先画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的点平移到指定的地方,最后连接成图。(本学期学习两次平移,如从左上平移到右下,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

    4、图形的旋转,先找点,再把关键的边旋转到指定的地方,(注意方向和角度)再连线。(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基本图形不能改变。)。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二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圆是在学生呢过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三

    重点: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五、单元教学安排。

    学情分析:

    第1课时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3——p1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难点: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交流后明确: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位置对实物进行观察。

    2.出示由若干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立体图形。请学生猜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小正方体,再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小组成员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进行观察。

    (2)各自用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

    (3)小组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归纳结果。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组交流后,概括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各不相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连一连,并交流反馈。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小组分别摆出这三组立体图形。

    (2)摆好后每位同学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提问:从上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左面和前面看呢?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小结: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

    (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

    提问: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小组交流后,反馈总结。

    (三)巩固发散。

    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拼摆图形,交流反馈。

    (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四

    今天领着孩子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与读法。

    这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个数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会读亿以内的数;进一步建立孩子们的数感。教学重难点是:数的概念的建立以及数感的建立。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根据孩子们已有的基础与经验,我在本节课重点放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上。

    一、调动已有的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首先我利用课本提供的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为素材导入新课,初步让孩子感受万以外的数有多大。孩子们领会的很快,立刻发现“万以内的数最多的是5位数,这些数字有的是7位数,有的是8位数。”这位进入新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究,使他们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通过情景教学进一步培养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帮助他们建立数感。

    三、自主探究,解决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直接给予孩子们答案,而是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们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读法,学得很扎实,印象也很深刻。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遗憾。

    1、教具不够充分,学校没有定制大数的计数器。在认识大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得进率是多少,我们只能借用手指来数数,感受是10进率的。

    2、第4页的做一做,我不能带领孩子们一起拨珠子数数,还有个别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计数器上,课堂上不时的出现拨珠子的声音。

    3、在读大数时,个别孩子分不清数级,不懂数级的`用途,导致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分不清楚如何读。

    措施:在今后的练习中注重学生的读数指导。特别强调:

    1、含有两级数时,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读上个“万”字。如:24967845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七千八百四十五。

    文档为doc格式。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五

    单元、章、节第一单元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时1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难点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程序和内容复备。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5”。

    提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3)提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没有)。

    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们分组活动。

    3.(1)汇报操作的情况,把相应的课件演示,同时将表格依次填写完整。

    (2)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

    提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1)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列式,独立完成。)。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

    教学程序和内容复备。

    提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10里有几个3。)算式中的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这道算式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3)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6.(1)通过刚的刚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6根,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并板书。

    (3)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进一步深入。

    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

    (1)出示第(1)题,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第(2)题,学生先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提问:为什么会有余数?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

    10÷3=3……1。

    教后小记授课时间:2014年____月日。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六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6--78页例1、例2,以及“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在学习分数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将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与区分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与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ppt、打印花盆的纸张60份、扑克牌、磁铁扣、白纸。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猕猴桃,ppt出示猕猴桃图片,我打算把它奖励给今天上课表现最优秀的两位同学,你知道我是怎样分给他们俩的,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其中的任意一份吗?ppt出示分配过程。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教师找其中一个让学生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样来的?强调:将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成几分,其中的一份表示就表示几分之一。

    大家说说,要求:1、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意及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2、如何书写分数。

    学生回答,相机出示ppt上的内容。

    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表示,以及你能想到的几分之一吗?说出你的思想与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自己的认识与想法。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像这类的几分之一的分数,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你是怎样分的?每人分的几分之几?小组讨论。

    学生走到讲台回答,展示教师预先发下去的六盆花图片,并说出自己分法,每人分到这些花的几分之几。教师征询其他同学意见:你同意他观点吗?最后教师ppt出示老师的分法,在此分法下,每人分得这些花的。

    小结:之前把一个猕猴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猕猴桃的,现在把六盆花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些花的。

    你会把下图中的组花用表示出来了吗?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不管每组花有几盆,也不管每种分法下,每份有几盆,只要将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组花的。

    2、认识整体的。

    你是怎样想的?在发下去的纸上分一分。指名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分法。

    疑问:例1、例2都是平均6盆花,为什么例1、例2用不同的分数表示?

    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把有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份之一。不管这个整体有多少个物体组成的,也不管平均分成的每份有几个物体。

    你还想研究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

    用你喜欢的方式研究它们,第一组研究,第二组研究,第三组研究,第四组研究。

    学生四人一组研究,集体汇报。

    像这样的几分之一还有很多,我们无法一一研究,但其规律是一致的。这在数学研究上叫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并相机板书。

    3、巩固练习。

    大家表现的很好,现在带大家做个闯关游戏。

    ppt出示第一关:填一填、说一说。

    (2)集体交流时,教师小结: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时,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写几,再看取了一份,分子就写1。

    ppt出示第二关:分一分、涂一涂。

    同桌先讨论,然后指名汇报讨论结果。重点说说你为什么分成这些份?总结出分成的份数与分数的分母有关,分母是几,就分成几份。选择其中的任意一份。(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ppt出示第三关:想一想、摆一摆。

    学生开展活动:由一人提出要求,说出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另一人按要求操作,其余同学判断操作结果是否正确。

    最后比较每次拿出的小棒根数,说说它们为什么不一样,以进一步体会相关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4、小结。

    (1)与上册《认识几分几一》相比较,同是研究几分之一,有什么异同?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5、作业。

    课本78页第四题。

    板书设计。

    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

    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七

    活动目标: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3、在圆形比较中认识椭圆形及其特征。

    活动材料:

    1、幼儿每人每种图形卡片各一套。

    2、各种图形娃娃一个。

    3、幼儿每人圆形和椭圆形卡片各一套。

    4、画册。

    5、熊猫手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喂饼干游戏:

    小朋友们好!我是熊猫贝贝,今天我有件事想请小朋友帮忙,有几个图形娃娃它们饿了,想让小朋友喂它图形饼干吃,好吗?但是它们有个要求,只吃和自己嘴巴形状一样的图形饼干,如果放错饼干他们就会哭得,你们可要记清呀!

    二、认识椭圆形。

    谢谢小朋友帮了我这个忙,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你们看(出示椭圆形卡片)。

    1、提问:

    (1)、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

    (2)、它和你们认识的图形中哪个图形形状相似?

    2、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

    (每位幼儿两张圆形和椭圆形的卡片)让幼儿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他们的便都是圆滑的,没有棱角。

    不同点:圆形从圆心到边上转一圈都一样长。

    椭圆形从圆心到边上转一圈不一样长。

    3、寻找椭圆形。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让幼儿找出哪个是椭圆形,(让幼儿说出椭圆形的颜色)。

    4、寻找生活中见过的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看图片)。

    三、涂椭圆形作品。

    四、巡回指导幼儿作品。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八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得不好看和画得好看的圆里面的线段究竟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猜图形游戏。

    2、对比椭圆和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练习1、2。

    (二)小组学习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习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画圆的步骤。

    三、应用特征,解决问题。

    (一)判断题。

    (二)拓展延伸。

    四、总结评价。

    五、作业。

    依据的理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圆的基本特征及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九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欣赏故事的趣味性,理解比喻说理的妙处,把握故事的主旨。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教。

    育学生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的志趣。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比较法、延伸拓展法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作者简介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其经典著作《庄子》在道学和文对后世颇有影响。

    解题:惠子在梁国当宰相。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义(学生自主学习,做学案)。

    多媒体显示课文正确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并思考译错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析人物形象、品写作特色、悟人生哲理。

    1、了解《惠子相梁》这则故事的情节。

    2、惠子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

    惠子在别人的挑拨下,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在城里进行大搜捕。

    3、庄子对惠子的作法有何反应?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4、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有何好处?

    文中叙述的以下事物,分别把它们比作什么?

    5、分析人物形象(惠子见利忘义、薄情寡义;庄子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6、《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请总结归纳在写法上值得赞赏的地方?(情节出人意料。人物形象鲜明。比喻巧妙贴切。描摹生动传神。)。

    7、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人生的哲理?

    要有高洁的志趣、淡泊名利。

    要珍惜友情,不要见利忘义。

    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五、阅读拓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十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节课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一、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本节课我就合理采用后者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记录一组信息时,强烈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清楚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了,于是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二、注重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新课标》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重要。本节课我先结合地震引出负数,再联系南方大雪灾,让学生在雪灾的场景中对比正、负数;还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比如在温度中体会到负数刚好是与正数相反的,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三、注重数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安全教育、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汶川大地震、南方雪灾的事例和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军民一条心,全民献爱心的战胜困难的决心,还就两次灾害的发生提出环保的迫切性以及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同时结合教师精彩的结束语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

    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负数。

    (显示抗震救灾画面)孩子们,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全国人民悲痛万分。救灾人员发现一栋楼房下陷了二层,你能说说原来的一楼、二楼地震后变成了几楼吗?(附带进行防震和爱心教育)。

    引导学生看图,帮助理解后试说出楼层。

    有的学生会说:下一楼、下二楼;也有的学生会说出;负一楼、负二楼等。

    师:你觉得用哪种表示方法比较恰当?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负数无处不在。今天,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负数。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改为汶川大地震的事例,既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爱心。充分联系生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负数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气温中的正数和负数,进一步认识负数。

    投影课本第2页上面的插图,那位同学手中拿着什么?(出示温度计模型)。

    1、你了解温度计的什么知识?

    生1:每格代表1℃。

    生2:零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生3:…。

    师: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谁为分界的呢?(0℃)。

    科学家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的温度定为0℃。

    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当温度降到0℃。

    时你有什么感觉?(冷)。

    2、小组讨论:(课件显示)。

    师讲述并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小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师板书)。

    4、温度的读法。

    老师下载了二月份某天的气温预报:

    师:谁愿意当小播报员,来播报这3个城市的气温?

    生读:零摄氏度——(零上)八摄氏度  零下五摄氏度——(零上)五摄。

    氏度  零下十五摄氏度——零下三摄氏度。

    生读:负五摄氏度    负十五摄氏度    负三摄氏度。

    小结:在温度中,负数的温度可以有哪几种读法?(两种:可以读做零下几。

    摄氏度,也可以读做负几摄氏度)。

    5、巧用温度计,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水到了0℃就会结冰,2008年春节前我国韶关等地区发生雪灾(显示相关图片),因路面结冰,车辆无法通行,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解救被困人员,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你站在冰雪世界里-16℃的温度下帮助被困人员,你会有什么感觉?(用动作或表情表示一下),这时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心里热乎乎的)。

    (1)(课件显示温度计)让学生出来指着温度计讲一讲,说一说。

    (2)怎样找到16℃?

    (3)-16℃和16℃有什么不同?用正数表示零上温度,知道正数的正号可省略不写。(指名板书)。

    (4)-16℃和16℃哪个温度更冷?他们的意义相同吗?

    6、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并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3.5 -3.5 +  0  -40  52  -。

    (2)同桌互相写5个不同的负数读出来,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设计意图:结合灾区体验负数的实际意义,巧借生活实际问题把正数和负数联系起来,区分正负数的不同点,通过认识温度计,简洁明了地把教学难点突破,一并还进行了环保和爱心教育,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

    三、生活中的负数。

    1、投影存折,说说存折上的数表示什么?

    如果刘老师下午去银行取1000元,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在存折上打出什么?

    如果我本月的工资2800元到帐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又会在存折上打上什么?

    (指名学生板书出来)。

    小结:这里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

    2、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1)投影第4页的第2题的图,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这两个数据怎样表示?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小组讨论。指名学生介绍想法。

    (2)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

    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负数。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

    先分小组交流,再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介绍显示电梯里的正负数,股市中的正负数,水库中水位高度的正负数,存折中的负数等。(点击浏览)。

    设计意图:设计紧扣教材,与生活充分结合,注意知识的落实,重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挑战自我。

    1、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读一读。

    (1)开启后的盒装牛奶应贮藏于0℃—4℃,并在48小时内喝完。

    (2)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水结冰的温度是0℃。

    (3)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4)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

    (5)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某服装店上月赢利3000元,记作(  )元;本月亏损800元,记作(  )元。

    (2)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记作(  )人;本学期转走6人,记作(    )人。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退的米数应记作(  )数。

    (4)体重增加5千克记作(  ),体重减少6.5千克记作(   )。

    (5)(出示电梯按钮图)老师家在四楼,车库在地下一楼。如果我要回家,按(  )层的按钮;如果要到车库取车,按(  )层的按钮;家与车库相隔( )层高。

    3、练习一的1、2、3题。

    设计意图:围绕课内和课外知识进行梳理,由浅入深进行练习,通过不同的题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进一步得到知识的反馈并加以巩固。

    五、总结评价。

    1、你知道我国使用负数的历史和负数符号的演变吗?

    投影第4页的“你知道吗”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负数比中国迟了数百年。

    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中国人太了不起了!)。

    你知道老师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吗?我在为同学们感到骄傲,你们今天的表现同样非常了不起!我们的祖先能够写下世界负数的历史,而今天的你们就是祖国未来,相信作为祖国未来主人的你们将能够改写中国数学的历史!

    2、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评价一下自己和同学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借负数历史和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它又是对整堂课加以梳理归纳,在同学们交流与反思中,使知识得以整理内化。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最后巧借历史激发他们的斗志。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

    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把板书的机会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教者只是指引了书写的具体位置,进一步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板书设计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新颖、美观,既简单明了又概括地反映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含义。

    2.深入研究教材,备好书本外的知识。

    3.深入了解学生,在学生的疑难处做好功课。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上好课,课前必须深刻地钻研教材,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借助预习单,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生字词以及对课文的简单理解。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圈画、交流、有感情朗读等方式促使学生读懂寓言从而感受寓意。

    3.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十二

    主题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学校是一个可爱的地方。

    2、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喜欢上学,并且学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重点:认识学校,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

    活动难点: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彩笔、铅笔、纸、相机、参观需要的手持扩音器等。

    活动课时:2课。

    第一课时。

    主题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学校是一个可爱的地方。2、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喜欢上学,并且学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重点:认识学校,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

    活动难点: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彩笔、铅笔、纸、相机、参观需要的手持扩音器等。

    活动进行:

    活动小结:可以在学生小组总结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汇报活动,教师可以做一个听众,让学生选出会议的主持人。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1、了解学校,喜欢学校;2、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3、学习利用学校的设施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认识学校,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

    活动难点: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彩笔、铅笔、纸、

    活动过程:

    活动进行:

    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呢?2、师:刚才我们和自己的学校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小朋友们可以把自己在参观中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合作完成。3、“我的发现”汇报交流(1)、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2)、高年级的同学挑战小朋友,让小朋友回答问题。4、设计展示(1)、让学生自己将作品贴在“我的展示台”上(2)、学生互相观看交流,并评议。5、活动延伸:(1)、将学生各种形式的汇报展示出来,办一个墙报或编成一个册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封面、装订等。(2)、开展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的画展、作品展等。(3)、与美工课、语文课以及其它班级活动结合进行。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十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准确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能说出经过时间。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通过观察钟面,知道钟面的结构,亲自动手拨钟面的时针、分针,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和1时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能说出经过时间。

    2.教学难点:理解时与分的进率。

    四、教具及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钟表。

    2.学具准备:学具钟表。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平时什么时候来上学啊?(学生自由回答)。

    2、展示例题中的场景,仔细观察这幅画,小女孩是怎么知道该上学的呢?(引。

    导学生说出钟表)。

    3、揭示课题: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今天呢我们就通过看钟表来认识。

    时分(板书课题)。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1)小朋友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认钟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哪些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学生回答时,展示课件)。

    学生可能的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还有1~12这12个数字。

    (2)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时,展示课件)长线和短线(一些小黑点)。

    (3)小朋友们真棒!这样一个完整的钟面就出现了,大家看。(学生看时,展示。

    课件)。

    2、认识大格和小格。

    (1)介绍:像每两根长的线之间的一段叫一个大格。(展示课件)从12到1就是。

    一个大格。数数钟面一共有几个大格?

    学生观察学具钟面,指名回答。

    (2)每两根短的线之间的一段叫一个小格。(展示课件)。

    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吗?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让学生观察学具,得出结论。学生数法不一。

    (3)你们真棒!我们可以5个5个的数,这样正好是5的乘法口诀。我们一起数。

    数。(展示课件,和学生一起数)。

    3、认识时。

    (1)介绍:我们刚才通过数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

    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和多少个小格来计时的。那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朝哪。

    个方向走的吗?(拨钟演示)我们把这个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2)它们是怎么计时的呢,我们一起看课件,你能说出这是几时吗?你发现了这。

    两个钟面有什么不同吗?

    指名学生回答几时。

    引导学生说出时针从12开始走过的大格数不等,5时比4时多走了一大格。

    (3)回答的很好,也就是说走一时用了一大格。所以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展示。

    课件)。

    提问:那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走到8呢?

    让学生拨一拨回答。

    4、认识分。

    (1)我们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而且时针走的时候时,分针也走着,那么。

    分针怎么走呢?大家看好了(展示课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提问: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8小格呢?30小格呢?

    (2)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么时针走一大格是几分呢?从12走到4。

    呢?

    你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先回答并说明理由)。

    (3)介绍方法,大家一起读一读。

    5、时与分的进率。

    (1)刚才通过学习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那么时。

    与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拿起你们手中的钟表拨一拨观察观察,你发现了什。

    么?

    让学生自己拨钟面,自由发言。(可能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动同时停,分针。

    比时针走得快等)。

    (2)小朋友们很厉害哦,发现了这么多呢。下面看分两组分别观察时针和分针大。

    家开始看(展示flash动画)。第一组发现什么?第二组呢?因为时针和分针。

    同时动同时停,也就是走过的时间一样,合起来能得到什么呢?

    (学生仔细观察。其中一组观察时针的变化,另外一组观察分针的变化。学生。

    可能的答案:经过了1时。经过了60分。1时=60分)。

    (三)加强体验、实践应用。

    1、感受1分钟。

    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展示课件)。

    1分钟大约脉搏跳多少次?

    1分钟大约跳绳多少下?

    1分钟可以做多少条口算题?(老师计时,让学生操作并汇报)。

    总结:哇!原来一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啊,所以我们平时要珍惜每一分钟,抓紧时间学习。

    2、感受一小时。

    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来做一做:

    一节课()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

    展示课件,公布答案。

    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可以做什么?

    3、展示ppt巩固基础知识。

    4、拓展延伸。

    (四)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提问: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收获)。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的安排时间学习,做时间的小主人。最后让我们一起听一首《时间就像小马车》结束吧!

    六、板书设计。

    认识时分。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1时=60分。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十四

    设计意图:。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初步认识方形和圆形,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形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认识方形和圆形的基本特征。

    2、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张机器人画像(由若干个方形和圆形组成,大小不一);若干个方形和圆形卡片;教师教具2张大型卡片。(一张方形,一张圆形);圆形和方形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幼儿观察并探索图形的特征。

    1、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来我们实验幼儿园做客,小朋友们想不想认识下?(想)。

    2、出示机器人画像,请小朋友自由观察。

    二、认识方形和圆形。

    1、教师的提问中说出图形的特征。

    教师出示图形卡片提问:现在老师要变魔术啦,小朋友们小眼睛看仔细(从机器人身上取下一个方形)小朋友想不想摸一摸?(请一位幼儿上台触摸,并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

    2、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幼儿摸方形的边和角,(扎扎的,尖尖的)教师引导幼儿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数数有几个(4个)有几条边?(4条)。所以啊,这个图形就叫----“方形”。

    3、提问1:咦,小朋友们再来看看,这个图形宝宝有没有角,他的边是怎么样的(光光的,圆圆的)让幼儿触摸图形卡片。(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这个图形是圆形。

    三、游戏:图形对对碰。

    1、老师指到哪里幼儿说出名称,并回答机器人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

    2、分卡片幼儿根据教师指令拿出相应卡片,教师检验是否正确。

    四、积木分类。

    五、幼儿根据观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圆的、方方的。

    六、活动结束。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3、数学医院。

    82399527。

    7977799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钟表26元足球35元茶杯10元。

    教学后记: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长绳、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

    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

    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教学后记:

    最热苏教版倍的认识教案范文(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