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二年级,13篇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 合同范本 ]

    合同范本 发布时间:2024-05-05 21:48:19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案是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整理,通过教案的编写,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二年级作文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一教学目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案是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整理,通过教案的编写,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二年级作文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老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2、揭示课题:。

    板出: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1、识复式统计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老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老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2、填写复式统计表。

    老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老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老师:参加只数最多?参加只数最少?

    老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老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老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老师: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四

    1、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体会10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3、通过整理算式,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快速凑10,掌握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教材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二、创设情景。

    三、自主探究新知。

    积极抢答,说出得数。

    各自说说自己的分法。

    生1:9个一堆,1个一堆。

    生2:8个一堆,2个一堆。

    1、动手摆一摆,汇报相应算式。

    2、交流算式。

    3、跟老师一起整理算式。

    4、讨论,发现规律。

    5、汇报结果,齐读规律。

    复习9的组成,出示9以内的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得数。

    过渡:大家的分法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种观察方法来学习10的加减法。

    1、让学生用学具代替10个苹果,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指名说出相应的算式。

    2、全班交流所有的算式。

    3、引导学生整理这些算式。

    4、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如果没有图,怎么想它们的得数?

    5、组织学生汇报。

    复习旧知。

    创设情景,了解10的组成,为探索10的加减法作准备。

    四、练一练。

    五、数学游戏。

    1、踊跃汇报。

    2、独立完成,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讨论完成第3题。

    4、根据算式说对应的意思,如:河里有10条鱼,小猫吃了8条鱼,还有几条鱼?

    10-8-=2。

    完成填空。

    同桌合作,做手指游戏。

    1、第1题:指名说一说。

    2、第2题: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完成。

    3、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出算式。

    如果机灵狗再网上爬呢?

    4、出示第4题情景图,让学生根据每个算式说说相应的意思,并完成填空。

    提示:最后一个算式表示小猫一条鱼都没有钓到。

    通过练习巩固10的加减法。

    进一步巩固10的组成。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10的加减法。

    9+1=1010-1=9。

    1+9=1010-9=1。

    8+2=1010-2=8。

    2+8=1010-8=2。

    备注: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五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主题图、投影片。

    小棒。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六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

    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八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九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有关0的乘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十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3)数据的提炼;(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先算乘、除法。

    =7+12后算加、减法。

    =19。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十二

    教材第58~59页假日小队。

    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书中58、59页图)(板书课题:假日小队)。

    1、看图说一说在这个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表演、拍照、浇树、收废电池等。)。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解答,集体交瘪时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谁收得最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收多少节?三人一。

    共收多少节?等等。)。

    6、你们开展过假日小队的活动吗?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愉快的假日小队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真是收获不少,希望下次假日活动再见。

    第八课时作业设计。

    1、一年级同学有32人,其中有10人去参观片展览,还有多少同学没有去?

    2、学校体育组有40人,合唱队有58人,美术组有20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篇十三

    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课件。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专业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