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六年级,数学课件,1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 评语寄语 ]

    评语寄语 发布时间:2024-01-12 23:03:06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下面是一些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所写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3、会用圆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下面是一些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所写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

    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重难点:

    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你的依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b)要求鸭小弟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3、提出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5、汇报展示。

    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

    7、引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两个圆先求出示一个知道直径的圆,利用公式完成练习。

    2、判断题:

    1)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2)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3)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3、解决开始跑步的问题。

    4、计算我们人民币1元的外周长,不知道条件怎么办?先测量然后计算。

    5、拓展。

    五、温故知新,总结课堂。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二

    2+4+6+8+10+12+14+16+18+20=(110)。

    规律:从2开始的n个连续偶数的和等于n×(n+1)。

    10×(10+1)=10×11=1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支红粉笔、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2、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二、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

    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圆形物体和圆形纸片,圆规。

    学具准备:

    圆规、学具以及收集的一些圆形物体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羊吃草的故事(猜谜)。

    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

    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再猜两个字的水果名。

    师: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

    一、谈话导入。

    1、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过圆形?

    4、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圆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动手尝试,认识圆的特征。

    (一)、初步认识圆。

    1、说了这么多圆,看了这么多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圆?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你手头的的。(问题就只工具动手画一画。(学生动手画圆)。

    2、引导学生交流所画的圆,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要停留在借助什么来画的,不要作过深的追问)。

    3、比较:看看你所画的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交流:以前所学的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二)、用圆规画圆。

    1、刚才有同学用圆规画出了一个圆,其他同学会画吗?请拿出准备的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交流:谁来说说用圆规是怎样画圆的?或者说在画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指名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圆规的使用方法。)。

    要点:针尖要戳在纸上,另一只脚是笔,两脚随意叉开。

    3、全班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我们把两脚叉开4厘米来画一个圆。(画好的同学拿出剪刀,把画的圆剪下来。)。

    (三)、圆各部分名称。

    1、圆和其它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打开书,把例2的一段话认真地读一读。

    2、反馈交流:你知道了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圆心、半径、直径,分别用字母o、r、d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圆上将个部分标一标、画一画。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出示3个圆,分别判断,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圆心、半径、直径的关系。

    1、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地查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研究研究?大家手头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另外,我还有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自备本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啥研究了,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小组活动。

    2、反馈交流:

    要点: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3)、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r=2/d;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

    (4)、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些对称轴就是圆的直径。

    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学生可以自由说。

    3、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自由填表,反馈交流。

    三、应用拓展。

    完成“练一练”第2题。

    (1)、读题,说说是怎样理解题意的。(注意说清直径是5厘米,圆规两脚叉开即半径应该是2.5厘米)。

    (2)、学生画一画,反馈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大家的探究,我们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圆的知识,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刚才的画面(课件再次显示)。

    这不就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五、布置作业。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6分之一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提出质疑:3个六分之一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

    生2: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l的一半,就是求12l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3分之一表示求12l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三分之一,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三分之二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50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六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反思、总结。

    小黑板。

    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伴你成长》。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七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

    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

    (1)求比值。

    105:351.2: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17:84:1102:113。

    (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

    a、4:12b、12:4c、

    (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八

    第一,把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融为一体,同步进行,这是和以前教材的不同编排。在例1里,解2x-22=64这个方程是新知识,用它解答实际问题也是新知识。在例2里,解方程x+3x=290是新授内容,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新授内容。这两道例题,既教学解方程的思路与方法,又教学列方程的相等关系和技巧。这样编排,能较好地体现数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分析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抽象成方程,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技能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成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有效发展的载体。

    第二,突出思想方法,通过举一反三培养能力。全单元编排的两道例题、两个练习,涵盖了很宽的知识面。先看解方程。例1教学ax-b=c这样的方程,练习一里还要解ax+b=c、a+bx=c这些形式的方程。从例题到习题,虽然方程的结构变了,但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解方程的策略是一致的,知识与方法的具体应用是灵活的。再看列方程。例1把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2倍少22作为相等关系,练一练和练习一里陆续出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其他的相等关系。实际问题变了,寻找相等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始终不变。在例2和练习二里也有类似的安排。无论教学解方程还是列方程,例题讲的是思想方法,以不变的思想方法应对多变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例1和练习一教学一般的分两步解的方程;例2和练习二教学特殊的需两步解的方程;整理与练习回忆、整理、应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反思、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一、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

    两道例题里的方程都要分两步解,通过第一步运算,把稍复杂的方程转化成五年级(下册)里教学的简单方程,使新知识植根于已有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化复杂为简单、变未知为已知是人们解决新颖问题的常用策略。这两道例题突出转化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解稍复杂的方程的方法,还让他们充分体验转化思想,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从各个方程的特点出发,使用不同的转化方法。

    解形如axb=c的方程,一般根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化简。例1在列出方程2x-22=64以后,教材里写出了解这个方程的第一步:2x-22+22=64+22。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等号的两边都加上22,体会这样做是应用了等式的性质,感受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稍复杂的方程化简。过去教材里强调把ax看成一个数,是为了应用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新教材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突出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解形如axbx=c的方程,一般应用运算律或相应的知识化简。axbx可以改写成。

    (ab)x,这已经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时掌握了,现在只要计算ab,就能实现化简原方程的目的。教学时仍然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以及这样改写的目的。

    2.转化后的简单方程,教法不同。

    例1让学生算出2x=?,并求出x的值。这是因为学生具有解2x=86这个方程的能力。教学这样安排,是把转化思想和方法放在突出位置上,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在五年级(下册)已经教学。例1提出检验的要求,不仅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还要通过结果是正确的,确认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和方法是正确的。

    例2把原方程化简成4x=290,没有让学生接着解。教材写出x=72.5并继续算出3x=217.5,是因为72.5米和217.5米是实际问题的两个答案。学生以往解答的问题,一般只有一个问题,这道例题有两个问题,需要完整呈现解题过程,在步骤、书写格式上作出示范,便于学生掌握。另外,检验的思路也有拓展。由于题目的特点,不能局限于对解方程的检验,还要联系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检验算得的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是不是一共290公顷,水面面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3倍。教学时要注意到这一点,既保障解方程是正确的,更保障列出的方程符合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

    3.加强解方程的练习。

    前面曾经说到,例1和例2都有列方程和解方程两个教学内容,列出的方程必须正确地解,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两个练习的第1题都安排了解方程。练习一在例1解方程的基础上向两个方向扩展,一是引出了a+bx=c、ax-b=c等结构与例题不完全相同的方程,二是把小数及运算纳入了方程。只要体会了例题里解方程的转化思想和转化方法,会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就能够适应这两个方面的扩展。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不要求解形如a-bx=c的方程。因为解这个方程,如果等式的两边都减a,就会出现-bx=c-a,不但等号左边是负数,而且右边c比a小;如果等式的两边都加bx,就出现a=c+bx,这些都是现在难以解决的问题。练习二在例2解方程的基础上带出形如ax-bx=c的方程,解方程涉及的除法计算都控制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小数除法范围内,学生一般不会有困难。

    还有一点要提及,整理与练习中安排小组讨论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表明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组建认知结构。如果既从两个方程的特点回顾解法的不同,又从策略角度进行整理,对学生是有好处的。练习中出现的方程15x2=60,是为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

    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找出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找到相等关系,方程是依据相等关系列的。其实,某个实际问题为什么选择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或者为什么选择列算式的方法解答,经常是由相等关系决定的。所以,两道例题的教学,都是先找出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是一种数学模型,它把数量关系表达成等式。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这时的分析着眼于挖掘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通常把条件作为一个方面,问题作为另一个方面,因而用已知数量组成的算式求得问题的答案。实际问题里的相等关系也是数量间的关系,它的最大特点是将已知与未知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共同组成的等式,反映实际问题里最主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初步感受了相等关系,能找出简单问题的相等关系。本册教学寻找较复杂问题的相等关系,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灵活开展思维活动,找出相等关系。

    较复杂的问题之所以复杂,在于它的数量关系错综复杂。例1里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其中既有倍数关系,也有相差关系,是两种关系的复合。例2里已知颐和园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一共290公顷,还已知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这是两个并列的条件。因此,寻找复杂问题的相等关系,要梳理数量关系,分清主次和先后。

    寻找相等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照搬、照套,教材从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灵活设计寻找相等关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能解决类似红花有10朵,求红花朵数的2倍少4朵是几朵的问题,对几倍少几这样的数量关系已有初步的理解。因此,例1要求学生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让他们利用已有的倍数概念和相差概念,通过推理,把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改写成数学式子小雁塔高度2-22,从而得到相等关系。例1为什么提出还可以怎样列方程,这是由于同一个几倍少几的关系,可以写出不同的相等关系式,如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等。在小组里交流想法是尊重学生的思考,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解题。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要组织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比较,体会它们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仅是表现形式不同;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例题里呈现的等量关系,得出答案时的思考比较顺,从而自觉应用这样的等量关系。对于学生中未出现的相等关系,不必提及,以免搞乱思路。

    怎样合理利用例2里的两个并列的已知条件?教材选择了线段图。先在表示水面面积的线段上填3x,再在线段图的右边括号里填290,在图上感受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和相并关系。然后通过填空写出等量关系,体会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一共290公顷是这个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2.加强写式练习,进一步把握数量关系,为列方程打基础。

    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时,都要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否具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能否顺利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对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材加强写式的练习。

    练习一第2题写出表示梨树棵数的式子3x+15,表示鳊鱼尾数的式子4x-80,都是解答几倍多几、几倍少几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安排写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养成顺着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这些数量关系的表述进行思考,并转化成数学式子的习惯,从而选择最适当的相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这道练习题既是写式训练,也是思路引导。

    练习二第2题是和倍、差倍问题的专项训练。根据黄花x朵和红花朵数是黄花的3倍,先写出红花有3x朵,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红花的朵数,再用x+3x(或4x)表示两种花一共的朵数,用3x-x(或2x)表示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发展联想能力。联想到的式子,正是方程里等号左边的部分,这道题也在写式训练的同时,进行思路引导。

    3.列方程解答新颖的问题,拓展等量关系。

    本单元安排两节练习课,分别教学练习一第6~13题、练习二第6~11题。着重解答一些与例题不同的实际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等量关系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对发展数学思考非常有益。

    练习一第7题起拓展等量关系的作用。第(1)小题画出了三角形,学生看到图上的高和底,就能想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于是把底高2=三角形的面积作为解题时的等量关系。第(2)小题利用熟悉的括线表示19.8元的意思,形象显示了3枝铅笔的钱+1个文具盒的钱=一共的钱是问题里的等量关系。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这些题打开思路,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问题里有不同的等量关系,两个部分数之和往往是可利用的等量关系。这就为继续解答第8、9、12题作了有益的铺垫。至于第13题,把两种温度的换算公式作为等量关系。公式在题中已经揭示,只要在它上面体会已知华氏温度求摄氏温度,列方程解答比较好。反之,已知摄氏温度求华氏温度,依据公式能直接列出算式。

    例2和练一练分别是典型的和倍、差倍问题,已知的总数或相差数是等量关系的生长点。练习二第7~11题的题材和例题不同,且各有特点。但是,等量关系的载体仍然是已知的总数与相差数。第7题用线段图配合展示题意,便于学生发现小丽走的米数+小明走的米数=两地相距的米数这一等量关系,并把这个经验迁移到解答后面的习题中去。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九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5、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6、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十

    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安排:

    《穷人》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桑娜抱回孩子和渔夫同意抱养孩子的部分。

    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质疑,突出学校“问题引领”的课题模式。根据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出“渔夫和桑那是怎样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问题引领,自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桑娜抱孩子和渔夫作决定的句段并作批注。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了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一个问题,“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做不可?”然后小组交流解决。让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并让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设计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然后让一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把这些语句朗读给大家听。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读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语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体会,学生明白了桑娜由担心、害怕到坚定的复杂心情及这些心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穷。再一次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要求学生读出桑娜紧张、担心、害怕、后悔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次指名读,教师加以评价。使朗读经历了由“初读到品读到感情朗读“的过程。通过悟读,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灵。

    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

    “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说明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干活会更累,生命受到威胁。)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是个问题“指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通过桑娜心理活动和渔夫语言的对比,感受两个人面临的同样生活困境和两人同样的坚决举动——抱养孩子。从而感受穷人金子般的心灵。

    在品读句子的同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即通过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接下来,要结束课文,我引导学生将板书和题目联系起来思考,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再次思考,直击:课文讲了渔夫和桑娜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可题目为什么是《穷人》呢?下节课探讨。

    这样的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引领,拓展学习。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附:

    板书设计:

    9、穷人。

    环境描写。

    桑娜。

    渔夫美好心灵。

    这样设计板书,意在给学生一个认识——桑娜和渔夫面临同样的生活负担,做出同样的选择,他们同样的善良。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十一

    光阴如梭,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又结束了。一学期来,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期初课程计划,圆满地完成了六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任务。现就本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我班有学生39人,男19人,女20人,在期末测试中全班及格人数39人,及格率100%;优秀人数34人,优秀率94.4%。

    二、工作中的方法及体会。

    1、不上没有准备的课。

    “将军不打没有把握的战,老师不上没有准备的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在上课之前经常与同学科的老师们互相交流,不断从他们那里吸取教学经验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弥补独立思考的局限性。此外,在设计教学时我会考虑到学校条件的限制和学生和实际情况,尽量选用适合于自己本班学情的教学方法。

    2、带着激情上课。

    每一堂课我都会激情饱满的去完成,我认为要把一节课上好,老师必须激情高昂,要把上课的激情转化成学生学习的激情。课堂上我根据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享受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快感,使他们爱上数学这门学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当遇到学生理不清数量关系时抒问题转化成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中“鹤龟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龟、鹤各有几只?”这个问题在采用方程解答,提问设龟有x只,则鹤有多少只时?很多学生反应不过来,我便打了个比方:我班51人,男同学25人,女同学多少人?大家都知道是21人。“怎么得来的?”“51减25。”“如果男生是x人,女生多少人呢?”“用全班人数减男生人数得到女生人数。”“那么在这里鹤的只数是……?”“总数量减龟的只数,用40减x”。数学问题中有很多知识点可能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的差别,所以给学生记忆带来困难,这时我会把这些知识点概括成易记的几个这字。如:分数乘法和除法中,积与因数的关系和商与被除数间的关系,我概括为“乘小得小,乘大得大;除小得大,除大得小”,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3、认真批改作业,做好单元测试。

    对于作业的完成,我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避免部分懒惰学生抄袭作业。作业上交后认真细致的批改,并且及时地进行“二次批改”和“三次批改”,督促学生弄懂错题的原因,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在每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做好试卷分析。

    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根据“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试行推广,我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实行了“二尝试、二讲解、一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们自主学习,感受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生生互教、生问生答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错了大家帮忙改正,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不足与改进方向。

    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明显;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很拘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有疑问也不敢提。今后在一方面要趁有利时机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会就提。特别是学困生的转化,虽然学困生们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可离走出“困境”不有很大一段距离,往后必须加强对学困生的特殊辅导,争取让他们彻底走出“困境”。

    总之,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加强学习,认真反思,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十二

    《有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们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

    一课时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 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十三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十四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使学生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一、提问:

    问:我们在学习可能性的知识时,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你们能举例说说吗?

    我们还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活动方案,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二、完成第25题。

    读题,理解题意。

    可演示主持人两次抽奖的过程,使学生明白:

    第(1)题用4种不同颜色的彩纸表示4种不同颜色的座位票,演示从中抽出一种颜色的座位票,启发学生思考每个同学获得开心奖的可能性。

    第(2)题用10张红色彩纸表示10张红色座位票,按1~10编号后,演示从中抽出一个编号的'座位票,启发学生思考拿红色票的同学获得幸运奖的可能性。

    三、完成第26题。

    出示题目,读题。

    问:要使落下后红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3,必须有几个面涂上红色?有几种涂的方法?

    要使落下后数字2朝上的可能性是5/6,必须有几个面写上2字?有几种写法?

    在交流中使学生认识到:

    符合要求的涂色或写数方法不是唯一的,但第(1)题必须有2个面涂成红色,第(2)题必须有5个面写2。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十五

    本学期来,我担任六年级二班的数学老师,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坚持认真备课。

    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书店等地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改指出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挖掘不深入。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教学反思不够。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加强转差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十六

    一、学情分析:

    六(3)班学生数31人,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学困生比较多,还有几个非常特别的学生。

    针对目前的现状,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准备以听说读写为主要的形式和抓手,以英语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系统地梳理所学知识,从单词到词组到句子到短文,全面把握所学内容。

    二、复习内容。

    (一)、按话题划。

    1.话题。

    (1)字母:(大小)辨认、书写顺序。

    (2)数字:基数词运用,如计算、购物等。

    (3)颜色:实物的颜色。

    (4)时间:年、季节、月、星期、日、时刻。

    (5)食品与饮料:人对食品与饮料的喜好;东西方食品。

    (6)服装:服装的颜色;人对服装的喜好;某人的穿戴;所属关系。

    (7)玩具和文具:特点、颜色、所属关系;存在的位置。

    (8)日常生活用品:特点、颜色、所属关系;存在的位置。

    (9)动物:家畜、家禽;农场动物、动物园及野生动物的特点;生活地点和所属关系。

    (10)植物:特点、所属关系;存在的位置。

    (11)环境与建筑:特点、所属关系;存在的位置。

    (12)身体:特点。

    (13)个人情况:姓茗、年龄、地址、特点与爱好。

    (14)家庭、亲属和朋友:姓茗、年龄、地址、特点与爱好:与你的关系。

    (15)学校:学校建筑和学校生活。

    (16)社交礼仪:礼貌用语;询问与应答。

    (17)国家与城市:地理位置;特点。

    (18)天气:气候特征。

    (19)节日:节日的特点;节日的活动。

    (20)方位:人或物的位置;问路与应答。

    (21)正在发生的事情:现在进行的动作和发生的事。

    (22)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活动。

    (23)计划与打算:计划和将要进行的动作和发生的事。

    (24)能力和可能:可能进行的动作和发生的事。

    2.每个话题复习可包含的内容。

    (1)话题与任务;。

    (2)话题中常用词汇;。

    (3)话题所涉及的句型。

    (4)交流中语言可能涉及的语法或功能。

    (二)、按语法划分:

    1.词类与用法。

    (1)名词。

    1)可数茗词及其单复数。

    2)不可数茗词。

    3)专有茗词。

    4)茗词所有格。

    (2)代词。

    1)人称代词(主格、宾格)。

    2)物主代词(形容词性、茗词性)。

    3)指示代词(thishathesehose)。

    4)不定代词(some、any)。

    5)疑问代词(who、whose、what)。

    (3)形容词。

    1)在句子中的位置。

    2)反义词。

    (4)副词。

    1)在句子中的位置。

    2)反义词。

    3)频度副词(alwaysusllyoftensometimesever)。

    4)疑问副词(wherewhen)。

    (5)数词。

    基数词(1—100)。

    (6)介词:

    1)介词(组)表示时间(如atinonfor)。

    2)介词(组)表示方位(如inesideinfrontof…)。

    3)习惯用语(如listentoegoodat…)。

    (7)冠词:aanthe的用法区别。

    (8)连词:andorbut的意思和用法。

    (9)动词:

    1)动词的基本形式及-ing形式、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2)系动词:be。

    3)助动词:dodoeswill。

    4)情态动词:canshouldmaycould。

    5)时态:a.一般现在时;b.现在进行时;c.一般将来时;d.一般过去时。

    三、复习方法。

    1.注意复习的全面性;。

    2.要特殊关注后进的学生;。

    3.按系统复习;。

    4.注意重、难点;。

    5.注意密度、合理分佩时间;。

    6.以练为主、综合练习为主;。

    7.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

    四、复习步骤。

    (一)、加强复习计划性,不要盲目施教。

    在复习前,教师应对复习内容及复习安排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然后依照计划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复习课进行有效的复习。要避免复习的盲目性,不能想到什么就讲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造成知识点的疏漏。

    (二)、留意复习的针对性,不能走马观花。

    复习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应各有侧重。我的做法是这样的:第一阶段我以教材为本,侧重于教材的复习与梳理,从4a到6b,快速地过一遍,通过教材的重现来归纳语言点,讲透语言点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同时应留意基础单词、词组、句型的过关,让学生对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在实际复习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跳过课文直接讲知识点,语法,或者直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训练、试题上,这种做法是有失偏颇的。复习教材上的对话和课文是最基础的复习,可以帮助回想所学过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第二阶段进行横向复习,做到点面结合。

    假如说第一阶段是点的复习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就是面的复习。第一阶段着重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的过关,那么在第二阶段我就会根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将散落于各册书中的语言点进行整体归纳、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紧密联系的“知识串”。例如,我们复习代词的时候,我蔑晟以连串地复习人称代词的主格、宾格形式,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茗词性物主代词,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归纳这几类代词的不同用法。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教师要防止简朴的重复,避免面面俱到,应当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听讲进一步加镪理性熟悉,通过训练在实践中把握。

    第三阶段的复习,我侧重对做题技巧的讲解和做一些学生易出错的题目,指导学生把握一些做笔试和听力题的要领。比如做听力题听问句找答句时,教学生在预备时仙把每题的三项选择作比较反过来推敲它们答句的不同,在听的时候可以事半功倍的找到相应答案。在做辩音题时,可以用延长读音或代读法来做,单项选择可以用排除法来做等等,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每题的做题技巧。

    三、转换学生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上复习课单是老师讲学生听和做效果并不理想。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蔑戟动脑筋变换教学的方式掉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在复习过程中,我蔑晟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通过学生小组学习,一起归纳总结,一起分享学习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任务,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我通常在复习中采用四人小组选取一茗组长负责,通过听写的方法仙过单词和基本句型复习的第一关,老师再对中下生进行把关。这样,老师就会减轻负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复习项目上。有时,我在复习前仙要求学生复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比如,有哪些茗词的复数形式是加字母es的,仙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自己归纳,然后在课堂上擅学生以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进行复习,通过这个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化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

    当然,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对于重难点、易混淆、易出错的语言点教师还应多加复习指导和练习,再拿出来跟学生细嚼,让他们重点消化吸收。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练习,注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时的语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以及能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复习要注意趣味性,营造宽松的复习氛围。

    1、教师要给予学生关爱和鼓励。复习阶段学生压力大,情绪波动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复习氛围,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尊重理解学生,对一些基础较差要多给他们加以鼓励。对于英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蔑晁服心理的障碍,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学好英语的动力。此外,复习安排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减轻学生的复习压力和负担,帮助他蔑晁服紧张情绪,让每位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2、采取多样的复习形式,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老师的新授课上德生动有趣很吸引学生。其实我们设计复习课也应和上新课一样可以生动有趣,采用说、唱、演等方式激发并持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1.对所学的内容作一个回顾和巩固;。

    2.对所学的内容作归纳和总结;。

    3.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篇十七

    教学内容:

    “学会”目标:使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实物图入手,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会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从实物到抽象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乐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迎难而上的精神。

    2、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

    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它的特征。教学难点:

    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锥形纸筒、布、圆锥形实物、圆锥模型、木板、沙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的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师:只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他有什么特征?

    3、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4、师:这个物体叫圆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师一一板书)。

    二、自学。

    1、老师出示圆锥形实物图。

    师: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圆锥形的物体?

    (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鼓励,表扬同学们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小结:看来圆锥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没花了我们的生活。

    三、

    探究(学生自学课本第24页的内容后交流一下问题)。

    小黑板出示探究的问题: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怎么画圆锥的平面图?

    3、圆锥的高在哪里呢?他有多少条高?为什么?

    4、怎么测量圆锥的高?

    5、圆锥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

    四、交流展示。

    预设课堂:

    1、学生:我们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学生边回答边演示实物)。

    2、学生:我们组讨论怎样画圆锥时觉得不太难画,就是不知道怎么说话法?

    老师讲解画法,并示范,然后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3、学生甲:我们组认为圆锥有无数条高。

    乙:我们不同意,我们认为圆锥有一条高。

    同桌配合,测量手中圆锥的高。(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老师指出应从“零刻度”量起。

    老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每个小组用沙子堆一个圆锥,想办法测量一下它的高。(学生合作实验,并进行交流展示)。

    4、学生甲:我们组吧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半圆。

    学生已:我们组吧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老师: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扇形的概念。学生得出结论:是扇形。

    五、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1、轻松一下。

    2、幸运考场。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圆锥的认识都是感性的,而课堂教学是对圆锥进行理性的认识。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圆锥的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人教版(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