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四年级,16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 评语寄语 ]

    评语寄语 发布时间:2024-02-18 11:23:53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和灵感,使我们的写作更加生动有趣。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Pdf下载Word下载下载Pdf文档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和灵感,使我们的写作更加生动有趣。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Pdf下载 Word下载 下载Pdf文档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以前的学习中知识点没有掌握牢固,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有廖廖几个,基本掌握所要求的内容,而中下层生比较贪玩,基础差,计算能力不强,尤其是对应用题难于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补缺,通过个别辅导,争取把成绩赶上来,努力提高班科全体成绩。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一)除法;

    (二)角;

    (三)混合运算;

    (四)平行和相交;

    (五)找规律;

    (六)观察物体;

    (七)运算律;

    (八)解决问题的策略;

    (九)统计与可能性;;

    (十)认数;

    (十一)使用计算器;

    (十二)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较大的数,在理解大数目的意义、利用大数目进行表达和交流、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估算和估计实际问题的结果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数感。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运算顺序、运算律,以及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活动过程,发展初步的符号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3)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进行几何体与视图相互转换,研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以及周角间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根据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简单的游戏。

    2、能力目标:

    (1)能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中看到数学内容,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能通过两步计算或综合算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养成计算后回答问题的习惯。

    (3)能找到生活中应用两点一条直线的例子和应用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例子;能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有用的数据信息,能读懂媒体呈现的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5)能通过修改和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实现游戏的公平。

    (6)能主动与同学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

    (7)在教师的组织下反思自己的学习,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

    (2)在学习过程中能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3)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4)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四、本册教材重、难点:

    教材重点:除法、角、混合运算、平行和相交、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和可能性、认数。

    教材难点: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二

    13.夜莺的歌声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学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三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四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乡亲们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美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书上的图片。

    2.教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时,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搭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找找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师:“绾”是个生字,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卷)。

    师:那就是说,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总之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辛苦、不方便)。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这大多是在夏天,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来过小溪,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一起来读读“进入秋天……”这个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受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与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描写搭石,写得很美的句子,请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并勾画出来。

    2.学习走搭石的句子。

    过渡: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指出多音字“行”的读音。

    b.重点指导“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后面的……(分小组合作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稍快),前面的---,后面的---,(快)。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由这两组走前面,那两组走后面,小组合作读,师引读:前面的----,后面的----。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同学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美”?

    结合课件出示图片,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画面描绘。

    师展示图片: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多么美的叠词,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啊,风在轻轻的吹,水在缓缓的动,倒映着走搭石的人们,这山、这水、这人,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c、朗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个部分。

    师;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诗。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去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

    师: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过渡语: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读文: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师:谈谈对这幅画面的感受(谦让)。

    男生一起感受这份美,读。

    (2)青年人与老人一起走搭石。

    过渡语:那么青年人与老人一起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句子:

    a、强调生字“伏”,可用动作表演。

    b、再读这个句子,思考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c、体会“伏”字。

    d、动作表演(老师当老人,学生当年轻人)做“伏”的动作。

    师:多么爱帮助人的年轻人啊!这样老人就能舒舒服服的,安安全全的过小溪了。

    师: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理解“理所当然)。

    师:多好的年轻人,老人没有向他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过其他老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我想,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一个“伏字,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师:这里经过多年沉淀下来,是一种习惯,是“理所当然”。

    师:这里的风景很美,这里的人更美,搭石与家乡的人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再读3、4自然段,再次感受走搭石的人的美。

    过渡语:每天都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我们就生活在这里,假如你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请讨论讨论,然后再说说。

    四.总结全文:

    这份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带着这份感动,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排排平凡而普通的搭石就这样用自己的身躯,联结起家乡的小路,没有丰功伟绩,没有绚烂多姿,有的只是默默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在这些搭石上,每一块上面都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这一块块搭石,正是爱的见证,美的化身。

    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再来满含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五.拓展训练。

    刘章爷爷还是一位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写故乡的,比如诗集《北山恋》《长相思》等等,都饱含深情的赞美了自己的故乡,你们可以去收集一些多读读,我相信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北山恋》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六

    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及反思、说课稿。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类比较,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水彩笔、尺子、三角板、白纸、红色与绿色的小棒、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磁铁。

    一、创设情境,想象感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从教室里一直画到室外。

    师问:同学们,你们猜猜看,刚才老师画的是什么线?(直线)。

    师问:谁能告诉老师,直线有什么特征呢?(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直线的知识,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

    二、画图感知,探究比较,掌握特征。

    1、研究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师:瞧,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我们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在这个平面中出现了一条直线,你能想象出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想象吧!

    在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能想象出这两条直线的样子吗?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两条直线用彩笔画在你的纸上。

    师:同学们,你们画的一样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巡视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贴在小黑板上,标好序号。

    师:同学们一下子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

    师:能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把它们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汇报分类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下列分类方法:

    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质疑分类方法。

    师:对于各小组的分类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师:图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为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想法?(学生说将这两条直线延长,至相交,然后叫学生到黑板上将直线延长)。

    师小结:通过探索研究,我们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不相交。根据学生的分类移动作品,不相交、相交。

    下面我们选取其中不相交的情况继续研究。

    2、研究平行线的特征。

    师:图中的两条直线不相交,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相交吗?(有的学生会采用直尺量两条直线间的宽度,左边、右边各量一下,如果宽度一样,就说明它们永不相交)。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的情况,在数学上叫什么?

    出示课件: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借“不同一个平面作比较”,比如教室的四面墙,属于四个平面,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的平面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它不是一张纸面或桌面、板面)。

    师:“互相平行”是什么意思?

    3、研究垂线的特征。

    师:在这组相交的直线中,哪幅图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你们采用什么办法知道的?(学生说出用量角器量,用三角板的直角重合)然后要学生上黑板量,其余学生小组中测量,然后把结果告诉大家,教案《“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及反思、说课稿》。

    师出示概念: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三、巩固练习,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找一找:让我们走进生活,去寻找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

    生活中你见过到哪些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学生会就地取材,指出教室里的黑板、门窗、课桌面等有平行和垂直现象)。

    2、除了教室里有平行和垂直,下面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上寻找平行和垂直,课件出示主题图:说一说:你在操场上看到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

    四、动手操作,拓展延伸。

    1、摆一摆。

    同学们先拿出一根红色的小棒,再拿出一根绿色的小棒,让它与红色的小棒平行,再拿出一根红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平行,学生摆好后,师问:这两根红色的小棒有什么关系?(互相平行)。

    同学们先拿出一根绿色的小棒,再拿出一根红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互相垂直,最后再拿出一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学生摆好后,师问:这两根红色的小棒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2、折一折(折纸)。

    (1)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3)师:(拿出一张圆形纸)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

    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出示长方体框架,在这个长方体框架中找出你所知道的互相垂直的线段和互相平行的线段。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你这节课表现怎样?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两个概念学生相对比较陌生,这节课数学知识概念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七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八

    用众数代表一组数据,可靠性较差,不过,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选择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

    当数值或被观察者没有明显次序(常发生于非数值性资料)时特别有用,由于可能无法良好定义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例子:{鸡、鸭、鱼、鱼、鸡、鱼}的众数是鱼。

    众数算出来是销售最常用的,代表最多的;众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一般来说,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但是,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个数出现次数都是最多的,那么这几个数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1,2,2,3,3,4的众数是2和3。还有,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例如:1,2,3,4,5没有众数。

    在高斯分布中,众数位于峰值。

    众数的计算方法:

    (一)、根据单项数列球众数,不需要任何计算,可以直接从分配数列中找出出现次数或频率最大的一组标志值,就是所求的众数。

    (二)、对组距数列求众数。对众数的计算有两种公式:

    1、上限公式:

    2、下限公式:

    其中:f表示众数所在组次数;

    f-1表示众数所在组前一组的次数;

    f+1表示众数所在组后一组的次数;

    l表示众数所在组组距的下限;

    u表示众数所在组组距的上限;i表示组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九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1、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学生汇报。

    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

    师:请你告诉我他们的结果。(只板书最后结果)

    结果相等,那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等于号)板书。

    2、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师总结。

    (生如果说不出,可以引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都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呢?请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举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a-b-c=a-c-b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的运算性质”

    生齐读。

    3、这三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生汇报,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师总结:凑整。(两个减数能凑整)、去尾变整(被减数和一个减数有相同部分)

    二、巩固练习

    1、请你说说哪个小朋友最会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使计算变得简单了呢?

    =354-(74+26)

    =254

    =154-(54+79)

    =21

    =346

    =158-(63+58)

    =37

    =868-(52+48)

    3、我来当法官

    =427-(127+73)=144-(56+12)

    =227()=88()

    =427-(127+73)=144-(56+12)

    =227()=88()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十

    一、想一想,填一填。

    1.把0.8的小数点去掉,得到的数比原来多()。

    2.3.5的计数单位是(),再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得到4.

    3.8个0.1和80个0.001加起来是()。

    4.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对齐,也就是把()对齐。

    5.比1小的最小两位小数是(),它与1相差()。

    6.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

    二、判断。

    1.四位小数一定大于三位小数。()。

    2.大于0.7,小于0.9的数只有一个。()。

    3.小数计算,得数的末尾有0的,一般要把0去掉。()。

    4.0.33和0.330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5.两个小数相加,只要末尾对齐就行。()。

    三、选择。

    1.一个加数减少4.6,如果要使和不变,另一个加数应()。

    a.不变b.增加4.6c.减少4.6。

    2.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的结果不可能是()。

    a.整数b.两位小数c.三位小数。

    3.4.32-1.22-0.78的简便算法是()。

    4.计算6.79+14.5的正确竖式是()。

    a.6.79b.6.79c.6.79。

    +14.5+14.5+14.5。

    5.0.47扩大到原数的.10倍后与原数相比,增加了()。

    a.4.7b.4.23c.5.17。

    四、计算。

    1.口算。

    0.7+5.6=0.87+4.2=0.98-0.28=。

    9.5-9.45=0.39+0.35=5-0.2=。

    0.54+0.46=0.08+0.91=7.82+1.1=。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4.95+3.26=40.3-22.95=。

    3.脱式计算。

    4.36+15.94-2.5563.1-(22.3-4.9)10-(3.44+1.79)。

    4.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5.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5元8角8分+7元8角3分7米6厘米+11米8分米。

    7吨50千克-3吨840千克5千米600米-1千米60米。

    10千克-5千克50克2平方米-1平方米60平方分米。

    五、解决问题。

    1.小华到图书城买两本故事书,他给了售货员100元,应找给他多少元?

    2.小红买笔记本用去7.5元,比买文具盒多用了1.25元。他一共用去了多少元?

    4.

    (1)最贵的书比最便宜的贵多少钱?

    (2)小红准备购买以上书,但她只带了50元钱,够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十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十三

    黄土完小:万正高。

    课题9、日月潭执教人万正高。

    视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这里有所了解。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并拓展文本,开展“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学会生字、新词。

    突破方法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联系语言环境和插图理解生词,在感悟日月潭美的基础上联系朗读、背诵。

    难点自主感悟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突破方法采用质疑、自读、讨论、朗读多种形式来突破难点。

    信息。

    资料生字卡片、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或图片、音乐磁带、师生搜集的台湾及其他风景区的资料。

    课时。

    安排两课时。

    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切入举偶对话平台总结拓展。

    感知识字读议交流背诵练习书写。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偶1、出示日月潭的风光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是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

    2、(板书课题)相机理解“潭”的意思。

    你们对日月潭了解吗?把你课外搜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3、谈话质疑。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师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台湾的位置。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学生看图质疑。

    2、学生理解、质疑。展示交流。把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以小组或同桌相互介绍、交流)(学生畅所欲言)。

    3、生在地图上找台湾的位置。

    4、学生质疑。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向往;交流与展示,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学会质疑是提高读书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这些“疑问”开始时是杂乱无序的,但是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并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和整理,将最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提高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1、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里的风光怎么样?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么,请同学们亲声读文。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1、轻声读文,用笔圈点勾画。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阅读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知,既巩固了识字,又提高了朗读水平,培养了语感。

    字1、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

    夺红旗--抢摘“丰收果”--竞猜。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熟字加偏旁、猜字谜、联系生活经验等。1、小组内由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后鼻音“朦、胧、境”,前鼻音“环、隐”,还要注意“绕”读第四声。

    2、组内自主识字交流: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游戏和活动中巩固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议1、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2、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1、默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了。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第一自然段写日月潭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三四自然段写那里的秀丽风光。)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尝试解决,利于提高读书效率,享受阅读的乐趣。长此以往,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引导学生走上良性的阅读轨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指导理解“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的意思。

    2、结合朗读,教师画出日月潭的平面图,让学生画出日潭和月潭的位置。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空:湖的北边像(),叫();湖的南边像(),叫()。

    3、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指导学生填空:湖的北边像(),叫();湖的南边像(),叫()。

    4、比较感知,指导朗读。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

    师生交流:

    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5、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日月潭名称的来历。

    6、师生总结交流:“弯弯的”写出了月潭的形状,太阳虽然不会变,但“圆圆的”可以跟“弯弯的”对应,读起来有美感。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准确用词的好处。1、日月潭的位置:

    学生读文,相互交流练习说话:日月潭在…。

    (第一句话说日月潭在台湾省,第二句说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的意思。

    学生画出日潭和月潭的位置。学生自己填空:湖的北边像(),叫();湖的南边像(),叫()。

    2、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学生自己填空:湖的北边像(),叫();湖的南边像(),叫()。

    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生交流:

    a.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b.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学生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日月潭名称的来历。

    师生总结交流:“弯弯的”写出了月潭的形状,太阳虽然不会变,但“圆圆的”可以跟“弯弯的”对应,读起来有美感。通过比较体会到了准确用词的好处。

    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

    背诵指导学生背诵一、二自然段:看图背诵--想象背诵--根据板书背诵。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一、二自然段。

    2、根据老师指导练习背诵。通过读背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熟悉课文。

    练习结合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结合插图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通过介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写1、教师根据实际重点指导:“展”字竖提左边不要多一撇。“建”字的偏旁要与走之儿区别。

    2、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展示。1、学习书写“岛、展、环、绕、建、纱”。

    总结。

    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你知道台湾还有哪些风景名胜呢?介绍给大家听听。1、学生质疑。

    2、学生通过举手介绍台湾风景名胜。(如果不知道台湾风景名胜,自己家乡风景名胜也可以)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

    作业。

    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日月潭位于_____,那里__,__,周围有许多____。

    板书。

    设计。

    位置: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北边:--圆圆的太阳。

    形状南边:--弯弯的月亮。

    早晨:薄雾隐隐约约。

    景色太阳清晰。

    中午下雨朦胧的仙境。

    教学。

    反思教学中我先从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入手,大家来介绍你了解的日月潭。再引入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讲述日月潭美景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体会景色之美时,我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然后迁移运用,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用到介绍台湾或家乡景色的说话中,提高学生能力。

    伴教。

    锦囊。

    词语解释:

    群山环绕:指日月潭四周有很多山,被群山包围起来。

    名胜古迹:指前人遗留下来的建筑。

    朦胧:模糊不清。

    仙境:指传说中神仙住的环境优美的地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十四

    如鱼得水鸟语花香为虎作伥黔驴技穷画龙点睛抱头鼠窜虎背熊腰守株待兔。

    鹤发童颜狗急跳墙鼠目寸光盲人摸象画蛇添足。

    二、含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

    鹤立鸡群鸡鸣狗盗鹬蚌相争蚕食鲸吞蛛丝马迹龙争虎斗龙马精神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龙骧虎步龙潭虎穴龙跃凤鸣车水马龙指鹿为马兔死狐悲鸡犬不宁。

    心猿意马狼吞虎咽。

    三、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眼高手低目瞪口呆胸无点墨头重脚轻手足轻深口是心非手疾眼快手疾眼快。

    耳闻目睹头破血流眉清目秀袖手傍观口出不逊手无缚鸡之力。

    四、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

    飞蛾扑火金蝉脱壳积蚊成雷蟾宫折挂蚕食鲸吞蜻蜓点水螳臂挡车蛛丝马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五、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察言观色高瞻远瞩左顾右盼调兵遣将粉身碎骨狂风暴雨旁敲侧击。

    千辛万苦眼疾手快生龙活虎惊天动地七拼八凑胡言乱语改朝换代道听途说。

    六、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

    千呼后拥东倒西歪眼高手低口是心非头重脚轻有头无尾前倨后恭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左顾右盼积少成多同甘共苦半信半疑大材小用先人后己有口无心。

    由此及彼天经地义弄假成真举足轻重南腔北调声东击西转危为安东倒西歪。

    反败为胜以少胜多。

    七、多字格成语。

    九牛二虎之力手无缚鸡之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不可貌相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天时地利人和习惯成自然一年之计在于春久旱逢干雨解铃还须系铃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急来抱佛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宁为鸡首,无为牛后三人行必有我师化干戈为玉帛。

    八、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

    千钧一发刻不容缓迫不及待十万火急火烧眉毛燃眉之急。

    九、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心旷神怡心平气和目不转睛呆若木鸡眉开眼笑愁眉苦脸愁眉紧锁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嬉皮笑脸。

    十、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临危不惧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大智大勇力挽狂澜急中生智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化险为夷。

    十一、描写春天美好的成语。

    春光明媚万紫千红春雨如油生机勃勃春色满圆春意盎然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百花齐放和风细雨。

    十二、“想”的成语。

    苦苦地想(苦思冥想)静静地想(静思默想)想得周全(深思熟虑)想得混乱(胡思乱想)想得厉害(浮想联翩)想得很多(左思右想)想得荒唐(痴心妄想)想得离奇(异想天开)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十三、“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花样多(五花八门)。

    十四、带有“看”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望而生畏察言观色一视同仁一览无余高瞻远瞩坐井观天举世瞩目。

    管中窥豹左顾右盼。

    十五、带有“龙”字的成语。

    生龙活虎龙争虎斗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画龙点睛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车水马龙。

    十六、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鹬蚌相争刻舟求剑鹏程万里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惊弓之鸟杯弓蛇影抱薪救火。

    十七、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安步当车暗渡陈仓按图索骥程门立雪班门弄斧兵不厌诈三顾茅庐。

    十八、首尾同字的成语。

    微乎其微神乎其神天外有天痛定思痛数不胜数举不胜举人外有人防不胜防。

    忍无可忍闻所未闻。

    十九、带有鸟类名称的成语。

    欢呼雀跃鸦雀无声鹏程万里一箭双雕风声鹤唳鹤发鸡皮鹤发童颜鹤立鸡群。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十、成语接龙(“不”字开头)。

    二十一、成语之最。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一落千丈)落差最大的瀑布。(一字千金)最贵的稿酬。

    (一本万利)最赚钱的生意。(一手遮天)最大的手。(一毛不拔)最吝啬的人。

    (一步登天)最长的脚。(一日千里)跑得最快的马。(一尘不染)最干净的地方。

    (一掷千金)最浪费的行为。(一文不值)最便宜的东西。(一身是胆)胆最大的人。

    (千钧一发)最危险的时候。(羊肠小道)最狭窄的路。(一目十行)最快的阅读。

    (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顶天立地)最高的个子。

    (十全十美)最完美的东西。(无可救药)最重的疾病。(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晴天霹雳)最反常的天气。(度日如年)最长的日子。(一柱擎天)最长的棍子。

    (气吞山河)最大的嘴。(一步登天)最长的腿。(顶天立地)最高的人。

    (轻如鸿毛)最小的人。(无孔不入)最尖的针。(一言九鼎)最重的话。

    (金玉良言)最贵重的话。(一览无余)最宽的视野。(脱胎换骨)最大的手术。

    (包罗万象)最大的气量。(天壤之别)最大的差异。(天翻地覆)最大的变化。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取之不尽)最多的资源。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度日如年)最长的一天。(无边无际)最大的地方。

    二十二、反义成语。

    爱财如命--挥金如土异口同声--众说纷纭爱不释手--弃若敝屐。

    半途而废--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粗枝大叶博古通今--坐井观天。

    高瞻远瞩--鼠目寸光寂然无声--鸦雀无声。

    二十三、近义成语。

    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白日做梦--痴心妄想;熙熙攘攘--熙来攘往;博古通今--博古知今。

    东倒西歪--东扶西倒;不名一钱--一贫如洗。

    二十四、根据书籍名称说出有关词语。

    《三国演义》草船借箭过五关,斩六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赔了夫人又折兵舌战群儒。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圆林黛玉葬花。

    《西游记》西天取经猪八戒大闹高老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二十五、三字俗语类。

    (变色龙)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笑面虎)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地头蛇)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铁公鸡)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替罪羊)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

    (井底蛙)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

    (千里马)得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二十六、给动物安家。

    猪圈鸟巢蛇洞龙潭虎穴兔窝牛棚鸡笼马厩蚁巢狗窝。

    二十七、数字成语。

    一唱一和一呼百应一干二净一举两得一落千丈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日千里。

    一五一十一心一意两面三刀三长两短三番五次三三两两三头六臂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四分五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平八稳五光十色五湖四海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嘴八舌。

    八面玲珑九死一生九牛一毛十马九稳十全十美百发百中百孔千疮百战百胜。

    二十八、描写友情的成语:

    二十九、描写花的成语:

    三十、描写山的成语:

    三十一、描写颜色的成语。

    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一碧千里万紫千红花红柳绿翠色欲流姹紫嫣红五光十色青红皂白绿水青山。

    三十二、表示稀少的成语。

    不可多得凤毛麟角九牛一毛绝无仅有空前绝后寥寥无几寥若晨星宁缺毋滥。

    前所未有屈指可数三三两两铁树开花微乎其微一麟半爪一丝一毫百里挑一。

    沧海一粟千古绝唱。

    三十三、描写热闹繁华的成语。

    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纷至沓来花花世界举袖为云挥汗如雨人山人海。

    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万人空巷水泄不通人声鼎沸人欢马叫震耳欲聋座无虚席。

    三十四、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

    包罗万象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目不暇接无奇不有无穷无尽无所不包丰富多彩。

    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洋洋大观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应接不暇比比皆是星罗棋布。

    不可计数层出不穷绰绰有余多多益善多如牛毛俯拾皆市举不胜举漫山遍野。

    三十五、含有“云”字的成语。

    九霄云外腾云驾雾壮志凌云风云变幻风起云涌行云流水过眼云烟烟消云散。

    风卷残云浮云蔽日孤云野鹤烘云托月。

    三十六、含有“雨”字的成语。

    大雨倾盆血雨腥风风雨交加风调雨顺枪林弹雨风雨同舟风雨无阻未雨绸缪。

    和风细雨狂风暴雨满城风雨滂沱大雨春风化雨风雨飘摇斜风细雨。

    三十七、含有“水”字的成语。

    水流湍急水平如镜高山流水千山万水水滴石穿水乳交融滴水不漏杯水车薪。

    洪水猛兽流水无情。

    三十八、描写说的成语。

    直言不讳无所顾忌拐弯抹角真心诚意故弄玄虚侃侃而谈滔滔不绝闲言碎语。

    虚情假意推心置腹旁敲侧击喋喋不休慢条斯理含糊其词唠唠叨叨自圆其说。

    振振有辞肆无忌惮大言不惭娓娓动听绘声绘色对答如流。

    三十九、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出水芙蓉明眸皓齿美如冠玉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弱不禁风。

    鹤发童颜眉清目秀和蔼可亲心慈面善张牙舞爪愁眉苦脸冰清玉洁头垢面。

    雍容华贵文质彬彬威风凛凛老态龙钟虎背熊腰如花似玉容光焕发其貌不扬。

    落落大方骨瘦如柴大腹便便面黄肌瘦。

    四十、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

    口若悬河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豪言壮语夸夸其谈花言巧语。

    四十一、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

    忐忑不安心惊肉跳心神不定心猿意马心慌意乱七上八下心急如焚。

    四十二、描写骄傲的成语。

    班门弄斧孤芳自赏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忘乎所以惟我独尊。

    自高自大自鸣得意自我陶醉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四十三、描写谦虚的成语。

    不骄不躁功成不居戒骄戒躁洗耳恭听虚怀若谷慎言谨行。

    四十四、描写学习的成语。

    学无止境学而不厌真才实学学而不倦发奋图强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孜孜不倦。

    笨鸟先飞闻鸡起舞自强不息只争朝夕不甘示弱全力以赴力争上游披荆斩棘。

    四十五、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奋不顾身舍己为人坚强不屈赤胆忠心不屈不挠忠贞不渝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舍死忘生肝胆相照克己奉公一丝不苟两袖清风见礼忘义。

    永垂不朽顶天立地豁达大度兢兢业业卖国求荣恬不知耻贪生怕死厚颜无耻。

    四十六、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眉飞色舞昂首挺胸惊慌失措漫不经心垂头丧气没精打采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炯炯有神。

    四十七、含有夸张成分的成语。

    怒发冲冠一目十行一日千里一字千金百发百中一日三秋一步登天千钧一发。

    不毛之地不计其数胆大包天寸步难行。

    四十八、含有比喻成分的成语。

    观者如云挥金如土铁证如山爱财如命稳如泰山门庭若市。

    骨瘦如柴冷若冰霜如雷贯耳守口如瓶浩如烟海高手如林。

    四十四、带有“虎”字的成语。

    调虎离山狐假虎威虎踞龙盘虎口拔牙虎口逃生虎口余生虎落平川虎视眈眈。

    虎头虎脑虎头蛇尾虎背熊腰将门虎子九牛二虎龙盘虎踞龙潭虎穴狼吞虎咽。

    引虎自卫羊入虎群纵虎归山照猫画虎坐山观虎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十五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和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5、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6、学生将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思考、想象交流等方法。

    七、教学资源。

    直尺、量角器、卡尺、挂图、方格纸等。

    八、待优生辅导做法、措施。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九、优生的培养做法、措施。

    (1)召开优生会议,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自己确定更高的目标。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十、课时安排。

    新的学期,我担任四年级一班和五班数学教学工作。两个班人数分别为58人、50人。通过上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篇十六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0.09米,0.9米,9米,)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5.41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3)128.6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a、9b、0.9c、900d、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与0.717比较()。

    a、缩小到原数的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标要求(实用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