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一年级,18篇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 评语寄语 ]

    评语寄语 发布时间:2024-02-23 23:04:18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一年级教案的内容应该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以下是一些一年级教材内容的教案示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一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一年级教案的内容应该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以下是一些一年级教材内容的教案示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一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1、使幼儿知道故事的名称、角色、基本内容。

    2、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3、学习词:太轻、太响、太快、太慢。

    教学图片。

    一、出示小花猫,问:小朋友,你们看它是谁呀?(小花帽)对了,小花猫今天要去参加小动物们的唱歌比赛,你们想不想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谁得了第一名呀?今天,老师讲个故事,名称就叫唱歌比赛(幼儿学讲)。

    二、老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幼儿欣赏,要求幼儿听清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谁得了第一名?听故事提问:

    1、故事的名称是什么?

    2、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谁是裁判员。

    3、谁得第一名,为什么(幼儿议论小猫唱得好在哪里,不下结论)?

    四、老师边讲故事,边提问:

    1、师:“叽叽叽、叽叽叽”这是谁的叫声,小兔说:小鸡唱的怎么样?(学习词:太轻)幼儿模仿小鸡的叫声。

    2、师唱:“呷呷呷、呷呷呷”这是谁在唱?小白兔说鸭子唱得怎么样?(学习词:太响)幼儿大声模仿鸭子的叫声。

    3、师唱:“汪汪汪、汪汪汪”这是谁在唱?小白兔说小狗唱得怎么样?(学习词:太快)幼儿大声模仿小狗的叫声。

    4、师唱:“咩咩咩、咩咩咩”这是谁在唱?小白兔说小羊唱得怎么样?(学习词:太慢)幼儿慢声模仿小羊的叫声。

    5、最后轮到谁?(小猫)师唱:“喵喵喵”,小白兔说小猫唱得怎么样?(学讲:不快、不慢、不响、不轻)谁得第一名?幼儿用最好听的声音模仿小猫的叫声。

    五、幼儿分组戴上小动物的头饰进行唱歌比赛,老师作评判员,“小白兔”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并教育幼儿以后唱歌要向小猫学习,唱得不快不慢,不响也不轻。

    评析:幼儿时期,兴趣是其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且能取得较好的效能,因此,任何活动都应重视兴趣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二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材分析: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4.简介作者——约纳森。

    5.用声音模仿杜鹃的叫声。

    6.小结。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三

    第一课春意教学目标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教学内容聆听《致春天》教学基本要求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2.视听《致春天》。(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3.复听《致春天》。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与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但情绪不同。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平静、期待、热烈。以上两个书面作业,因为是在学生通过二次欣赏作品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或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完成,切忌教师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与联想。5.三度(欣赏)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聆听《春水》教学基本要求1.自然现象的变化导入。设问:春水从何处来?冬去春来,大地回春,冰雪融化,形成春水。春水又怎样活动,他们去向哪里?请听音乐。2.欣赏童声合唱《春水》。设问:(1)歌曲创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合唱有几个声部?表现出怎样的情绪?(3)春水像不像活泼、顽皮的孩子?3.再听《春水》,边听边跟着歌声朗读歌词,并在教材的歌词上划上小节线(如一次不成,可多听几遍)。4.儿歌与打击乐。(1)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练习徒手拍击。(2)可以两人一组练习,即一人朗读一人拍击。也可以小组与小组练习,最佳方案是个人边朗读边拍击。(3)注意速度能与歌曲一样。5.徒手为歌曲伴奏:播放歌曲录音,准确地为歌曲伴奏(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谱)。6.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按徒手打击的节奏为歌曲伴奏。7.各组展示表演。比一比哪一组与音乐配合得最默契。8.拓展与研究。设问:(1)能否设计其他形式表演,并说说意图。如配乐作画;小品表演;歌曲伴舞……(2)重新设计节奏谱,并说说设计的思路与意图。9.研究成果表演。教师要积极表扬学生的创造性表演,表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表演《小鸟小鸟》教学基本要求1.生态环保导入。设问:(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设问:(1)歌曲是几拍子?说出该拍号的含义?(复习6/8拍号,该拍号在第9册第1课讲过)(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3.学唱曲调。(1)教师范唱曲调。设问: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弱拍起唱――第六拍起唱)(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a.教师范唱。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相似的地方?b.在教师指导下用6/8拍指挥图式,跟着教师的指挥放慢速度视唱第一乐句(2小节)。c.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其他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d.按教材要求,画出该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e.按曲调的起伏,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a.教师分别范唱两个声部的曲调。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b.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先学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2小节)。注意第一声部六度音程以及第二声部的四度音准。有困难的班级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加唱一条辅助练习:c.分声部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d.合唱合成。要求学生能相互倾听对方的声部,做到和谐。4.学唱歌曲(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2)用“la”唱全歌。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5.表演歌曲。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表达对春天的赞美。表演《春雨蒙蒙地下》教学基本要求1.气象知识导入: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设问:(1)还有哪一种天气现象?(2)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3)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2.欣赏歌曲范唱。设问:(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拟声?你能模仿唱一下吗?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1)前面部分的8小节(包括间奏)要求二声部。(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4.师生接唱。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1)教师范唱曲调。(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4)学生自学第17小节以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2)歌词词义讨论。设问: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借景抒情)(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有情。音乐知识:切分音1.正常的强弱节奏:2.改变了强弱关系,产生了切分音:改写成节奏,并唱一唱:教学建议本课内容拟用二或三课时完成。一、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小鸟小鸟》、《致春天》。第二课时:《春雨蒙蒙地下》、《春水》。二、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小鸟小鸟》、《致春天》。第二课时:《春雨蒙蒙地下》。第三课时:《春水》。教材分析1.钢琴曲《致春天》春天,象征着美丽;春天,象征着生命。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万物苏醒,生机勃发。春天,她又是许多著名的诗篇、绘画和乐章中赞美的对象。《致春天》这首钢琴抒情小品就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谱写的春天的颂歌。挪威地处北半球的高纬度,冬季漫长而黑暗,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人们热忱地企盼春天的降临。一旦大地回春,人们的心情将是何等的欣喜和珍爱啊!钢琴曲《致春天》正描绘了春天降临大地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乐曲为单三段体结构。由主三和弦构成,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的两小节前奏,向人们传达了春天到来的信息。在这高音区清亮的和弦伴奏下,左手奏出了a段柔美、质朴、富有北欧风格的旋律,平静而深情。中段(b)出现了一个深沉而富有动力性的音调。它在低音声部的低八度音的配合下,由中音区不断向上推进,有如春天来临的脚步声,一刻也不停息。同时也表现了人们期盼春天降临的殷切心情。此时,高音声部以八度奏出强而有力的长音,中、低音声部则以四分音符的和弦为之伴奏。随着旋律不断上移,情绪益显激动,仿佛人们在向春天发出呼唤。在小节之间的短暂间奏后,a段柔美的旋律再次出现。但音区移高,并且八度演奏,加上流丽、晶莹的分解和弦音型伴奏,显得格外绚丽多彩,人们的情绪也更为欢畅热烈。尾声是一连串的分解和弦,清澈、明亮,好似花蕾初绽,色彩缤纷,引起了人们对美好春天的多少无穷遐想。2.童声合唱《春水》春天给孩子们带来了欢愉,孩子们又使春天显得更有生气。歌曲《春水》的歌词,以生动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水潺潺,在田野上奔流的情景。而正是借助“春水”的比喻,表现了孩子们活泼、顽皮的形象以及他们欢欣喜悦的心情,同时也折射出农村孩子关心农事、热爱劳动的朴实品质。歌曲的旋律轻快活跃,节奏张弛相间。刻画出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歌曲展现了真挚的童心,散发出浓浓的童趣。歌曲为多声部合唱曲,采用多乐句式的一段体结构。歌曲开始时,旋律比较从容、平稳,由主调手法(在多声部中只有一个主要旋律)构成的三声部唱出了“春水弯弯地流成了小溪,你看它流呀流呀,多么愉快!”随即运用模仿。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四

    2.复听范唱,用跟唱的方法尽快学会歌曲。分小组编创角色进行表演。3.请一部分学生加入打击乐器沙球、边打边唱。其他同学边唱边表演。编创与活动1.认识沙球,看图或看教师示范持沙球的正确姿势。2.分小组尝试,发出声音。3.指导学生看右面的练习:第1小节:左手一下,右手一下,第2小节:左手一下右手两下。沙球及演奏方法简介沙球:又名沙锤,用密封的椰子壳外加木把制成(儿童打击乐为塑料壳,内装沙粒,两个一组)。演奏时,左、右手各握一把,双手交替上下晃动,奏出各种节奏音型。沙球发音清脆呈短暂的沙沙声,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风格的舞曲。教学建议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二、本课以“巧巧手”为主题,是一个劳动光荣主题的学习,教师可提前预备一些旧报纸,便于学生利用。教材分析1.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轻松的旋律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合着有规律的节奏,一气呵成,表现了歌唱劳动的活泼、愉快的情绪。歌曲以表演唱形式出现,一领一和气氛热烈。历数一双手的功劳:洗衣服等家务劳动,补图书、平操场等爱校园的劳动,拾麦穗、拔野草等生产劳动,真是样样事情都会做,因而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使学生在歌唱中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2.管弦乐《铁匠波尔卡》《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同年3月在保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而举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做保险箱少不了铁匠,在德语中“铁匠”与“火的节庆”是同一个词(feuerfest),因此,乐曲喻意为这次大会的内容和形式。据说在焰火大会上首次演出时,乐队曾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砧作为节奏乐器。乐曲采用d大调,复三部曲式,3/4拍,在以敲打铁砧为节奏的4小节引子后,乐曲呈示出采用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部分主要主题。此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欢乐。其中在每个乐句末尾一小节强调后一拍,并突出打铁的节奏,使人联想到铁匠们在火光下快乐地劳动的情景。乐曲中间转为g大调,用二部曲式写成。中间部主题:这一强调后半拍节奏的主题形成了轻松跳跃的舞蹈气氛。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后,在简短的结尾中用铁砧叮当叮当的造型性音响效果和活跃欢快的气氛结束全曲。3.歌曲《粉刷匠》《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2/4拍,f大调,一段体结构。全曲音域仅有五度,由五个唱名do、re、mi、fa、sol组成短小严整的四个乐句。旋律多使用重复的手法,简单而且易唱易记。第一、二、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第三乐句旋律稍有变化,并以××××|×××|××××|×―|的节奏贯穿全曲,给人以完整统一的感受。轻松风趣的旋律与幽默诙谐的歌词相结合,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粉刷匠在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得意炫耀自己劳动技术的同时,表现了小粉刷匠一心只顾劳动,弄得鼻子也刷上了白灰的顽皮神态。一方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歌表演《粉刷匠》动作设计:〔开始位置〕全体学生原地站立。音乐小节歌词动作建议1-2我是一个粉刷匠正步站立,1向左卷左袖,2向右卷右袖。3粉刷本领正步站立,双手叉腰。4强左手不变,右手向前竖大拇指。5-6我要把那新房子脚八字步,左右移动重心4次。同时,右手至胸前,掌心向上,左手向左侧下方伸展。7-8刷得很漂亮右手由下向上做刷墙动作,两次。9-10刷了房顶又刷墙脚同5-6小节。右手上举向左横刷后,再向右横刷。11-12刷子飞舞忙手脚姿态不变,右手由下向上顺时针方向转一圈。13-14哎呀我的小鼻子双脚正步,双膝弯曲,右手指自己的鼻子,左手左侧平伸,掌心向下,头随之点动两次。15变呀变了脚正步站立,双手五指并拢,挡在脸面前,掌心向自己,身体向前倾。16样双手打开,掌心向外翻,身体回原。4.歌曲《理发师》《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而又不乏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f大调式,2/4拍,单乐段结构。旋律采用上行级进、乐句模进,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并将三次模拟理发的“咔嚓”、“沙沙”声与有规律的××|××|节奏相配合,生动地描绘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着的形象。反映了劳动时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歌表演同桌二人共同表演,一人扮顾客坐着,双手自然放在腿上。另一人扮理发师站在顾客后面。表演动作可参照课本简图,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内容创作。【动作说明】第一段:左站右坐(见课本上图)第1-2小节,左边学生扶“顾客”左肩,右手半握拳,伸出大拇指,先向左再向右做“摸胡子”动作。第3-4小节,右手伸出食指、中指模仿剪刀,由右向左剪四下。第5-6小节,右小臂向上垂直举起,向前后方向抖动四下。第7-8小节,动作同第3-4小节。第9-11小节,换左手理发,从左向右剪六下。第12-16小节,左手伸直似抚摸“顾客”的头发,由下而上随节拍轻推四下,同时右手上举,五指分开,手腕随节拍上下晃动,做喷雾动作。第二段:右站左坐。第1-2小节,右手向右下方伸出,做“请”的动作。左边学生向右转身点头打招呼。第3-4小节,动作同第一段。第5-6小节,“顾客”双手举起手心对面部模仿照镜子,两人同时先向左,再向右各晃动一次,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第7-8小节,动作同第一段。第十课汪汪与咪咪教学目标一、通过聆听、表演和编创活动,突出“汪汪与咪咪”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二、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像力编创动作表演。三、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四、运用×和×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小动物的歌曲。教学内容聆听《小狗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提示:你感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或小狗在做什么?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地聆听这首篇幅短小的管弦乐曲。2.提示: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去想像。3.跟着乐曲和教师哼唱第一部分主题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4.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提示: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到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5.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6.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编创与活动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是一个编创节奏与复习歌曲相结合的'趣味性练习。要求学生不但能按节奏编创小动物的叫声,而且能唱出关于这个小动物的歌曲。(即:课本中学过或平时自己听过的歌。)2.在编创节奏中,再次熟悉运用×、×节奏。可分小组进行填创游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看谁将节奏读得准,动作做得生动形象。表演《猫咪别淘气》教学基本要求1.反复聆听歌曲。提示学生歌中唱出的小猫咪在怎样淘气?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3.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4.分小组边唱边表演。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编创与活动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试一试每个人关于选择乐器的建议。2.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伴奏方法,为歌曲伴奏。表演《谁在叫》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地聆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提示:听一听,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再一次聆听,使学生在聆听中熟悉旋律、内容、发现问题、回答问题。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或用听唱法学会歌曲。3.分组进行编创活动。提示:你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怎样叫,利用小组的智慧你一句、我一句为歌曲编创新歌词,分组表演自己的歌。4.边唱边表演动作。第一段唱原词,第二段唱小组填创的歌词。5.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课本中《谁在叫》这首歌采用了图与旋律线示意的方法呈现,生动形象而有趣。学生可通过旋律线的示意,结合看图,迅速地记忆歌词。同时也有助于提示学生的动作表演。教学建议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二、结合本课主题“汪汪与咪咪”进行学习、比较两首聆听乐曲,感受小狗的音乐是急促的、旋转的,小猫的音乐是悠闲的。教材分析1.管弦乐《小狗圆舞曲》《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或《瞬间圆舞曲》。由波兰作曲家肖邦作于1846~1847年间。初作为钢琴曲,后被改编为长笛曲、管弦乐曲等。作曲家的朋友法国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豢养了一只小狗,常喜欢飞快地旋转着追逐自己的尾巴。乔治桑请作曲家用音乐表现这只小狗的可爱动态,于是作曲家欣然写成此曲。乐曲篇幅短小,速度很快,一气呵成。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写成。4小节引。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五

    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教材分析1.歌曲《牧童哪里去了》《牧童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4、3/4拍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构成。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随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弱位起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当确认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结束句出现全曲最高音,并延长,似乎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这首歌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大背景,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2.合唱曲《牧童》《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3.歌曲《牧童》《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4.歌曲《放牛歌》《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放牛歌》不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节省,音域也只有六度,实在是适宜低年龄学生演唱的好儿歌。第三课手拉手教学目标一、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二、能反复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三、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四、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教学内容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地聆听全曲。提示: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的自编动作表演。聆听《鸭子拌嘴》教学基本要求1.聆听《鸭子拌嘴》,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述教材分析中提供的小故事。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出小鸭叫,哪里表现出老鸭叫。3.想像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讨论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编创与活动1.这是结合本课安排的一个创造性练习。提示学生看图并自选打击乐器,模仿鸭子的走路或叫声,制造出小鸭的故事。2.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加上人声。3.分小组编制、表演。再一组组表演给大家看。表演《一对好朋友》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教师可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4.随录音填唱歌词。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快。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实现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编创与活动1.结合歌曲《一对好朋友》安排好一个参与歌曲表现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歌声哪几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比较合适。2.分组演唱,请每一名同学加上叫声,试一试,看哪一种加入更好。3.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完整地演唱歌曲。表演《数鸭子》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编创与活动1.这是一个二声部读拍节奏的练习。一个鸭子在“吹口哨”,发出“du”的声音,其它几只鸭子叫“ga”。请同学们按着节奏读一读,拍一拍,再把两种声音合起来。提示:鸭子的叫声可分小组处理成有一定力度变化,可表现各种情绪的。2.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编创与活动1.认识四分休止符。不告诉名称只告诉休止一拍,应提示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2.连续拍击×o×o×o×o:‖3.看看歌曲《数鸭子》中有几个“o”。4.学会歌曲后,跟着老师唱谱。提示:唱到“o”时怎么办?教学建议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二、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使歌声更有表现力。三、教师可预先准备一些图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放牧的生活,使学生有理解地演唱歌曲。教材分析1.童声独唱《让我们手拉手》《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4/4拍,大调式。歌曲以昂扬的音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第一部分乐句间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运用,形成了具有推动力的节奏,使得歌曲紧凑,具有张力和跳跃感。歌词借喻浪花、大雁,歌唱了团结能战胜困难,歌唱了团结就是力量。第二部分旋律在高音区起唱,音调激昂、宽广、富有号召力和时代气息,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歌唱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心愿:把鲜花献给父母,把忠诚献给祖国。歌曲以其热情的旋律,号召小伙伴手拉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2.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鸭子拌嘴》是由作曲家安志顺编创的打击乐曲。在陕西民间“打瓜社”(演奏打击乐的班社,亦称打家伙)演奏的曲目中有《鸭子拌嘴》这首同名乐曲,但其结构短小,没有情节性构思。作者在编写这首乐曲时,取材于西安鼓乐《五调坐乐全套・中吕粉蝶儿》的开场锣鼓和“打瓜社”演奏的《鸭子拌嘴》,并以新的带有情节性的构思,充分运用音色、音量,打击乐器不同的敲击方法、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生动的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乐曲一开始,用小钹的独奏来模拟鸭子冲破黎明时的宁静引颈鸣叫,顿时将听众带入可爱的鸭群之中。人们仿佛看见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接着用闷击的小镲声,模拟老鸭“嘎嘎嘎”的叫声,仿佛与小鸭在对答呼应。其间两只高低不同的木鱼敲击出的“各的各的”轻盈活跃,与云锣敲出的“叮咚叮咚”清脆的节奏均匀地结合在一起,不禁使人们联想到鸭群在河岸边蹒跚而行时的情景。此后,小钹水镲、圪钹、大锣、木鱼、云锣六器齐鸣,乐声时而轻快、时而热烈,还不断穿插鸭子的鸣叫声,描绘出鸭群游弋水中,相互追逐嬉戏的场面,栩栩如生。突然响起了小钹与水镲的交替敲击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鸭子拌嘴,吵得不可开交。在一阵热烈的乐声之后,又响起轻盈的木鱼和云锣声,渐缓渐弱地,犹似一群饶有风趣的鸭子,昂首凸肚,摇摇摆摆渐渐远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曲作于1982年,用在《仿唐乐舞》中。该曲于1983年被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鸭子拌嘴》故事1.天蒙蒙亮,鸭棚门一打开,一只小花鸭急忙窜出门,“嘎嘎嘎”地欢叫起来。鸭妈妈紧跟在后,拉开那又粗又低的嗓门和小花鸭对唱着。它们拍打着翅膀,一步一摇地漫步在空旷的场地上。2.鸭群挤满了场地,赶鸭的爷爷一声哨响,它们兴冲冲地上路了。“嘎嘎嘎”的拌嘴声,“噗噗噗”的脚板扑地声交织成一片,好不热闹。3.鸭群来到了河边,它们争先恐后地跃身入水,尽情嬉戏。有的如箭离弓,飞快地向前游去;有的钻入水底,寻觅吃的;有的伸长脖子左顾右盼,悠闲自得。那“嘎嘎嘎”的拌嘴声伴随着鸭子互相逗趣。4.天色渐渐晚了,该回家了,鸭子纷纷跳上河岸,抖落羽毛上的水珠,你追我赶地往回走。那“嘎嘎嘎”的拌嘴声不绝于耳,移动着的鸭群在斜阳余辉下渐渐远去。3.歌曲《一对好朋友》《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创作歌曲。2/4拍,徵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活泼,节奏紧凑,描述了小伢伢和小妞妞一块去放鸭和牛,一块唱着歌回家转的情景。歌颂了小朋友间真挚朴素的友谊。歌中“哩喽喽”吆喝声的加入,为歌曲增添了乐趣,使得歌曲更为生动。4.歌曲《数鸭子》《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4/4拍,六声宫调式,歌曲说唱结合。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六

    2.播放内蒙古人民赛马盛会的录像让学生感受赛马时的热烈场面。同时播放录音《赛马》(如能做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大屏幕播放效果更佳)。3.设问:刚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场景?4.揭题《赛马》二胡独奏。5.听听二胡的音色,讲讲二胡的主要结构与发音原理:二根弦,一个共鸣箱,一把弓。弓摩擦弦,振动发声,由共鸣箱扩大传音。6.聆听第一乐段主题。再随主题哼唱一次。设问:这段音乐表达了当时比赛场面怎样的气氛?音乐主要运用什么节奏型表现这种气氛?7.聆听第二乐段的主题:再随这主题哼唱一次。8.设问:这段音乐与第一乐段音乐比较,又表达了比赛的怎样情景?9.再听第二乐段。设问:(1)第二乐段的主题反复了几次?(2)你能想像每次反复的不同变化,在比赛的场面上的不同情景吗?(3)第二次反复时,独奏乐器二胡是怎样演奏的?你能模仿一下吗?10.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课本上的五幅插图。听完后谁能把这场赛马盛会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11.复听全曲,边听边用节奏乐器、或人声表演赛马时的情景。表演《顽皮的杜鹃》教学基本要求1.复习已学过的音高,注意唱准,尤其是两音的音准。2.讲解低音点,在记谱中,除了从八音符下面加点来表示,如“567”的低音就用来表示。教师示范“567”的柯尔文手势。3.唱准八个音,同样要注意唱准。学生边唱边打手势。4.出示《顽皮的杜鹃》前4小节曲谱,让学生视唱:5.在能准确视唱前4小节的基础上,再加4小节:谁能以最短的时间,唱的最准确,说明他的音乐能力最棒!6.听辨训练:听出乐句的重复部分及出现最多的两个音是什么音?在什么时候出现?(教师弹奏全曲。)7.视唱全曲。表扬能完整地唱全曲的学生。8.学唱歌曲。注意唱“咕咕”时要短促、跳跃,想像就是杜鹃在歌唱。9.用口风琴找到1=f的“531”三音,按课本中的要求吹奏10.以三人为一组进行即兴表演。甲为歌曲主人翁“我”,边唱边表演。乙为杜鹃鸟,在规定时间内唱。丙为口风琴伴奏(伴奏可以两人也可以一人)。表演《花喜鹊和小乌鸦》教学基本要求1.这首歌曲的节奏较复杂,音程跳动大,因此有相当难度(指学谱),所以本歌主要采用听唱法学唱。2.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要求:感受歌曲的情绪与内容。设问:你听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2)听录音范唱。要求:你能把你印象最深的几句模仿唱一唱吗?(3)跟随录音、看着歌谱哼唱歌曲。(4)相互交流已经会唱的几句。(5)重点解决几句难唱的歌曲,教师给予指导纠正。(6)完整地唱全歌。在间奏上,鼓励学生随音乐即兴表演(骑马、扬鞭、走崎岖山路……)。(7)歌曲会唱后学唱曲谱,要求能流畅地唱谱。(8)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音乐。(9)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演,伴奏)。听辨两音填入括号内1.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音的音高关系后,就可做此练习,以巩固的音高听觉。2.该曲调全曲是:3.填完后,要求学生跟琴唱准全曲。这既是加强识谱训练,又是听辨的校对。(五线谱版将听辨的“la1、do、mi”三音填入括号内,要去与方法同上。)创作4小节自己的歌教学基本要求1.该曲调的创作要符合三个条件:(1)用八个音。(2)用四种节奏型。(3)4小节长度。2.凡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3.在学生创作后,要让学生自己唱自己创作的歌。4.评价后(师生共同评价),唱几首优秀的创作,教师点评给予鼓励。教学建议本课内容拟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表演《顽皮的杜鹃》,听辨两音填入括号内;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创作4小节曲调。第二课时:聆听《赛马》;表演《花喜鹊和小乌鸦》。教材分析1.管弦乐《森林深处的`杜鹃》《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大幻想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作曲的一部标题性的小型管弦乐组曲,作者运用漫画式的笔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标题的内容。其音乐形象的造型生动而别出心裁,幽默而略带戏谑。乐曲由十三首带有标题的小曲及终曲组成。本曲是其中的第九首。乐曲一开始就由两架钢琴奏出一串串密集的和弦,描绘的是一片深沉、浑厚、茂密的森林。在这安谧、岑寂的气氛中,不时由单簧管奏出短促地相隔大三度的两个音,这是密林深处的杜鹃在不停啼叫:钢琴高音声部所奏的和弦时而作旋律的连接,时而作同音的重复,在音区上也不断作高低的移位,仿佛是穿过林木罅隙的阳光明暗的变化。杜鹃的啼声也时疏时密,最后,音乐渐弱,啼声消失,杜鹃向远处飞去。2.二胡独奏《赛马》二胡独奏曲《赛马》描写了我国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的热闹而欢快的场面,表现了他们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段音乐热烈奔放,强有力的附点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显得轻快而有力,仿佛是矫健的骑手随着出发的号令,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出,骑手们你追我赶,呈现出一派紧张、热烈的气氛。乐曲的第二段以内蒙古民歌《红旗》为主题,旋律刚健有力,八度音程的大跳进行和铿镪的节奏,表现了内蒙古草原上骑手的勇敢、豪放的性格。这一主题旋律第一次反复时运用“”这样的节奏加以变化;第二次反复则由伴奏乐器奏主旋律,而独奏乐器二胡用指拨弦为主旋律伴奏,形象地表现了马蹄疾驰、你追我赶的场景。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使赛马的欢腾场面又一次呈现在人们眼前。3.歌曲《顽皮的杜鹃》这是一首曲调优美、词意简练、音乐形象鲜明的奥地利童谣。歌曲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孩童在大自然中与顽皮的杜鹃嬉戏玩耍的情景,充满童趣。歌曲为4/4拍、宫调式,采用由三个乐句加尾声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乐句曲调在主和弦“135”上进行,明亮的音调即刻把人们带进了美丽的山林之中,“53”的音调模拟了杜鹃的欢叫声呼应式地穿插在全曲之中,使音乐形象更为逼真,富有意境。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时起时伏的旋律把杜鹃和孩童相互欢乐嬉戏玩耍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给歌曲增添了几分诙谐与风趣。最后在杜鹃的欢叫声中结束全曲,让人们感受到杜鹃声声地在青山翠谷之中回荡不息。4.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这是一首轻快而诙谐的儿童寓言歌曲。歌词是一个寓言,用拟人化的对比手段评价花喜鹊与小乌鸦的“品格”,前者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却“还真有人夸”,后者说真话“不掺半点假可也有人讨厌他”。这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不正常现象的写照,发人深思。歌曲词曲结合贴切,平稳的叙述性音调,插入大跳音程加上波音的唱法,生动地表达了两只鸟的形象,两处的“呀哈哈”是发自内心的笑声,耐人寻味。第三课童趣教学目标1.“猜猜谜语”、“玩玩木偶”、“吹吹短笛”、“哼哼小曲”四首音乐作品,让你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2.为《一支短笛轻轻吹》、《木偶的步态舞》即兴编创表演,体验其童趣。3.从《猜调》、《摇船调》中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4.掌握反复跳跃记号,进行即兴节奏问答的创作活动。注:本课在五线谱版是第五课。教学内容聆听《猜调》教学基本要求1.这是一首一问一答的对歌,这种形式在民歌中很常见。2.聆听《猜调》。设问:你能否听出歌中问什么?答什么?3.再听《猜调》。设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歌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4.复听《猜调》。5.分析小结:这首民歌的问句一气呵成,几乎让你没有喘息的机会和思索的余地;回答时,机灵、敏捷,对答如流,显示出回答者的智力和思路的清晰。6.提出要求:课后请大家收集谜语,可以到图书馆去找,。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七

    荣成市实验小学一年级音乐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

    课题。

    欣赏《大家齐动手》歌曲《种瓜》。

    课时。

    一课时。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的观念。2、培养学生的身体动作的音乐韵律感。3、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并认识休止符。

    教学方法设计聆听法、启发法、听唱法、表现法、律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一、组织教学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二、欣赏《大家齐动手》。1、导入2、播放录音,感受劳动号子的节奏特点。3、跟着录音哼唱旋律,体会歌曲中多处休止符在表现歌曲时所起的作用。4、跟着录音唱歌词,根据歌词内容设计律动。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大家齐动手》《钉扣子》,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树立学生“劳动最光荣”的观点。2、学会用叙事的语气和清晰的吐字来演唱《种瓜》《知了蜜蜂不一样》,并感受四分休止符的时值。3、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高感,注重动作与音乐的协调。1、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2、导入教师演唱几首有关的劳动号子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感性上了解劳动号子的风格。(1)老师唱,让学生熟悉主旋律。(2)老师教唱,引导学生唱准mi和fa的音高。(3)提问,这首歌有何特殊节奏?它对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并回答(4)学生在钢琴伴奏下用“啊”模唱主旋律,唱准休止符和附点八分音符。(5)请学生用唱名唱主旋律,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曲调。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三、音乐活动1、跟着老师唱。2、节奏游戏。四、唱歌《种瓜》五、课后小结,下课。3、节奏游戏。(1)让学生按节奏朗诵歌谣和节奏谱,注意读准xxxxxx的节奏。(2)请学生用打击乐器打出歌谣中的节奏,然后与歌谣配合,注意衔接紧密。(3)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拍手朗诵歌谣,一组用打击乐器打节奏,并可换组练习。4、由歌词引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果实的教育。a、播放录音,熟悉歌曲。b、教唱曲谱,注意换气。c、跟着录音唱歌词,引导学生用叙事的语气演唱,吐字要清晰。d、请学生分小组编第二、三段歌词。e、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歌表演的动作,边唱边表演。

    板书设计。

    大家齐动手。

    种瓜。

    课后反思1、学生一开始对歌曲中休止符的处理不大注意,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其养成好习惯。2、本单元通过律动,使学生对四二拍的强弱关系掌握较好。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八

    教学目标:

    在音乐实践中,准确有感情地演唱《跳绳》,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姿势,能在《跳绳》的间奏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重点:

    准确有感情地演唱《跳绳》。

    教学难点:

    加入打击乐伴奏。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上节课内容。

    3、复习柯尔文手势。

    二、基本部分:

    1、导言:

    2、表演《跳绳》。

    (1)完整地聆听音乐录音。

    (2)提示各种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3、编创与活动――双响筒的认识。

    4、表演《跳绳》。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时间奏部分,有锣鼓镲伴奏。

    5、编创与活动――认识三角铁。

    6、编创与活动――锣鼓镲的创编。

    三、结束部分:

    小结。结束全课。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聆听乐曲《关山月》,认识古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2、认识古琴导入。

    3、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5、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三、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古琴曲《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表达了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琴曲《关山月》为本世纪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音韵刚健而质朴,气魄宏大,抒壮士之情怀,真挚感人,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韵律与情感,孩子们很聪明,乐感也不错,第一遍聆听就听出这首曲子是思念家乡的,略带忧伤的,然后我让学生随音乐默诵这首李白的唐诗《关山月》,提示学生要把诗词朗诵出乐曲的韵律来,六年级的孩子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朗诵诗词也有一定的韵律。然后我又让学生用桌子当古琴,模仿古琴的演奏姿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一)、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

    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二)、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十

    通过音乐课的学习,让一年级的学生能有初步的音高、节奏概念;唱歌时,不大声吼叫,能用美好的声音歌唱;通过训练,能做到从教室安静排队到音乐专用教室上课;能爱护音乐循环教材;能从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感受音乐特点,理解音乐情绪。提高自身音乐艺术修养,热爱音乐、热爱学习、热爱生命!

    1、学习歌唱知识,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

    2、学会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形象等。

    3、学习乐理知识,能初步理解乐曲。

    1、统一学生的音色,美化学生的声音,能有感情地歌唱。

    2、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

    1、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

    2、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3、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

    7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中欢快的情绪。

    2、了解三只小猪的故事。体验说、演唱、表演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3、表演小小音乐剧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说、演唱、表演相结合。

    创编小猪盖房子的动作并表演出来。

    电子琴、打击乐器。

    一、故事导入:

    1、师: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吗?谁来给我们大家讲一讲。

    2、课件播放《三只小猪》的故事。

    师:故事听完了,你不想说点什么吗?你对三只小猪是怎么评价的?

    3、教师播放《三只小猪》的音乐。教师:有只大灰狼总想吃这三只小猪,听听音乐中大灰狼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如果你听出来,就用动作模仿出来。

    教师操作:播放音乐。

    学生活动:听音乐,判断乐曲中大灰狼的音响,并用动作模仿出来。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听出来音乐中大灰狼的形象?音乐有什么特点?

    二、激情导学。

    1、板书课题。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2、教师范唱歌曲。

    学生思考:

    面对凶恶的大灰狼,小猪们害怕了吗?他们都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哪只小猪做得好?

    3、学唱歌曲:

    (1)要求:能跟老师唱下来就可以。

    (2)练一练歌谣。

    大屏幕出示三只小猪的歌谣,注意老大、老二、老三的语气。边读边加上打击乐器的'伴奏。

    (3)学生模仿说与演唱相结合。

    【设计意图:学习歌曲,感受歌曲轻松欢快的情绪。】。

    三、角色体验。

    比一比,看谁说的语气恰当。

    1、你会模仿猪老大并把它的歌谣读一读吗?

    2、你会模仿猪老二并把它的歌谣读一读吗?

    3、你喜欢哪只小猪?为什么?一起自编动作并齐读。

    4、读三只小猪的歌谣并齐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不同的声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创编,合作表演。

    1、师生共同设计、创编小猪盖房子的动作并表演出来。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说、演唱、表演的练习。

    3、分四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

    自我推荐扮演三只小猪,教师适时指导,要求说(配打击乐器)、演唱、表演、相结合。

    五、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受到什么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十一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1、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2、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3、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了语言的节奏、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一颗童心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客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觉。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同学交流,乐于参与《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律动,体验音乐课带来的快乐。

    3、以音乐的方式做自我介绍。

    教学内容:唱《我们一起来唱歌》;听歌曲乐曲片段;动《请你跟我这样做》。

    教材分析:本课音乐内容情绪活泼,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有较强的互动性,孩子们能在其中相互了解与认识,能帮助孩子培养音乐兴趣。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音乐活动,鼓励学生表现音乐,引导学生喜爱音乐,音乐课,初步培养演唱、听赏的良好音乐习惯。

    学生分析:刚入学的孩子好奇心强,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在教学中,还应满足学生“爱动”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朋友们,我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谁来说说小学生和小朋友有什么不同?

    3、(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音乐娃娃,我来担任向导,带你们走进音乐王国,说说自己认识的乐器,让学生摸摸钢琴,让学生唱唱会唱的歌。

    4、我是音乐妈妈,教师献给同学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唱歌》)。

    二、学习歌曲:音乐妈妈的歌好听吗?让我们一起来唱歌。

    1、随音乐的节奏拍拍手,感受歌曲旋律。

    2、节奏模仿练习。

    ×××××××××××××。

    (按节奏说名字)我们一起来唱歌。

    3、分小组做接龙说、唱练习(教师也可与学生做接龙练习)。

    4、打开书,p1,跟着老师念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分组竞赛,看谁念得好?

    5、分句听唱至熟练。(注意提醒学生声音优美不喊叫)。

    6、空白处填词唱一唱(个人尝试)。

    7、可将整首歌曲创编演唱。

    8、随伴奏带有表情演唱歌曲。

    三、音乐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1、跟着音乐走走(脚尖走、脚跟走、小猫走、小鸭走等)在教室内自由行走。音乐停止时做一个动作定住,音乐再现时继续走。

    2、跟着音乐学学(各种手势动作,也可有学生创作并带领大家做做)。

    四、随音乐节奏出教室,师生再见。

    2第一单元:小手拉小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同学交流,乐于说说自己和玩具朋友间的亲密感情。2、用歌声及简单动作表现歌曲情绪。3、学习整体听唱,逐步培养音乐记忆。

    教学内容:唱《玩具兵进行曲》;听歌曲乐曲片段;动随音乐走队形。

    教材分析:《玩具兵进行曲》活泼欢快,两句相似又不相同,节奏整齐,有较强的进行曲特点,能帮助孩子培养统一步伐,稳定节奏。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引导学生喜爱音乐。

    学生分析: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充分发挥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欣赏故事《独腿锡兵历险记》。

    2、说说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为什么喜欢它?你能说说玩具故事吗?

    3、请小朋友模仿自己喜爱的玩具形象,跟着音乐演一演。

    4、听听《玩具兵的故事》。

    二、学习歌曲:

    1、学生跟着节奏拍手或做其他律动。

    2、教师完整演唱全曲两遍(边走边唱)。

    3、学生跟着音乐走一走,鼓励学生创编不同的走路姿势(大步走,蹲着走,小兔跳,乌龟走等),音乐停止时,摆出姿势造型,音乐想起继续行走。

    4、看书p2,跟着琴唱一唱(由于以听过数遍,学生不难唱出)。

    5、跟着音乐边走边唱,可以将自己的玩具编入歌词中演唱。

    三、动一动:

    1、认识图形(圆形;方形;

    “8”字型;卷心菜形。

    2、跟着音乐走一走(感受常见的进行曲)。

    四、复习与拓展。

    1、背唱歌曲《我们一起来唱歌》。

    2、说说你认识的好朋友。

    3、集体舞。

    1-4小节里外圈面对面原地踏步拍手。

    5小节里圈同学做邀请动作。

    6小节外圈同学做邀请动作。

    7-8小节手拉手做小步转圈。

    五、总结下课。

    3第一单元:小手拉小手(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能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同学交流,乐于参与《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律动,体验音乐课带来的快乐。2、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我们一起来唱歌》《玩具进行曲》,能准确跟前奏和结束演唱,能用简单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绪3、以音乐的.方式做自我介绍。

    教学内容:复习歌曲;音乐游戏;《传传传》。

    教材分析:本课音乐内容情绪活泼,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有较强的互动性,孩子们能在其中相互了解与认识,能帮助孩子培养音乐兴趣。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音乐活动,鼓励学生表现音乐,引导学生喜爱音乐,音乐课,初步培养演唱、听赏的良好音乐习惯。

    学生分析:刚入学的孩子好奇心强,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在教学中,还应满足学生“爱动”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小朋友跟着老师随音乐节奏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2、红绿灯游戏:培养音乐记忆力和内心节奏感;绿灯时唱出声音,红灯时心里唱。(可请小朋友充当交警)。

    3、复习演唱两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唱歌》《玩具进行曲》,抽查演唱并做评价(师评、自评、互评)。

    二、音乐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学生在原位做动作,用音乐代替教师口令:

    上行音阶:学生起立;下行音阶:学生坐下;

    高音区弹奏:白云飘飘动作低音区弹奏:树叶飘飘动作。

    弹《我们一起来唱歌》:排成圆形弹《玩具进行曲》:自由队形。

    三、歌曲学习:《传传传》。

    1、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分句学唱----接口唱----完整唱----小组竞赛唱。

    2、传花练习:强调一拍传一次,在强拍上传,不能抢拍子,间奏时自由选择把花传给谁。

    老师学生围成一圈,面向圆心坐下,一人传花,其余人跟节奏拍手,当唱到“就是你”的“你”时,花传到谁手里,谁就要站起来表演节目(唱歌、跳舞、弹琴或用节奏介绍自己等),然后从头开始,反复几遍,对学生音乐技能有所了解。

    五、总结下课。

    4第一单元:小手拉小手(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能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同学交流,乐于参与各种音乐游戏,体验音乐课带来的快乐。2、能背唱《我们一起来唱歌》《玩具进行曲》《传、传、传》,能准确跟前奏、间奏和结束演唱,能随音乐节拍律动3、了解学生各项音乐素质。

    教材分析:本课宗旨在于帮助孩子巩固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有较强的互动性,音乐游戏的设计可使小朋友充分参与进来,在音乐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在音乐声中进一步了解课堂常规,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怎样在积极参与的情形下较好的、有秩序的进行?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课,进一步培养演唱、听赏、游戏的各种好习惯。

    学生分析:学生参与游戏的愿望高,积极性也很强,容易在课堂上失控,教师应充分发挥孩子好动天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提出规范和要求,使课堂活而不乱。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模唱练习)。

    1)solsolmi―2)sollasolfami―。

    同学好同学好。

    3)soldo’solfami―4)miredo―。

    同学好同学好。

    二、歌曲复习。

    1、《我们一起来唱歌》。

    2、《玩具进行曲》。

    3、《传、传、传》。

    1)集体演唱歌曲2)徒手练习(一拍传一下,只在强拍传)3)跟着音乐节奏练习4)随音乐做游戏(其余人跟节奏拍手,按座位先竖着传,再横着传,音乐结束时花传到谁手里,谁就要站起来表演节目。

    三、总结下课。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十三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1.能有兴趣地听喜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cd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并请学生指出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教师将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声独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词、节奏和情感。

    3.跟着教师有表情地分句轻声学唱。

    4.请几级学生集体演唱,并评出有表情且音色较美的小组进行表扬。

    (二)听赏《吹芦笙》

    1.教师播放歌曲《吹芦笙》,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侗族及其吹奏乐器芦笠的主要特点。

    3.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在听赏几遍以后,可让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

    (三)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1.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让学生识别两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师将乐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敲击方法。如乐器数量不够,可轮换进行。

    3.教师出示卡片

    碰铃 dang dang dang dang

    响板 da da da da da da da da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习演奏。可分组交换练习,每两人为一组作乐器交换。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十四

    1、仔细聆听《杜鹃圆舞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能用碰铃为乐曲作简单的伴奏。

    2、能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第一段歌词,并能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碰铃教学过程。

    一、境导入、引发兴趣。

    1、播放《小燕子》,边唱边学小燕子飞进教室,飞到座位。

    2、春天来了,原本冷冷清清的大森林里又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了,杜鹃鸟也站在枝头跳舞呢。

    二、感受体验、理解表现。

    聆听《杜鹃圆舞曲》。

    1、整聆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说说音乐中的杜鹃鸟是怎么样在跳舞的?

    2、细聆听第一段,把你听到的杜鹃鸟的叫声学学给大家听听。

    3、感受三拍子的特点,用碰铃给第一段音乐伴奏。

    4、在游戏中再次感受音乐。做一只欢快的杜鹃鸟,和着三拍子的音乐节奏做杜鹃鸟飞的动作,听到轻快活泼的音乐时站起来飞,听到优美的音乐时坐下做杜鹃鸟飞的动作。比一比哪只小杜鹃的舞跳的最好看。

    三、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熟悉《布谷》的旋律,唱会第一段歌词。

    1、初次完整聆听歌曲。森林里呀真热闹,这边杜鹃鸟刚跳完舞,听那边又有谁在歌唱了?竖起耳朵仔细听。

    2、再次聆听歌曲,说说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觉?你能把布谷鸟的叫声学学给同学听吗?

    3、继续聆听歌曲,你能找出与《杜鹃圆舞曲》旋律相似的地方吗?

    4、跟着歌曲录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拍一拍。

    5、听歌曲录音,编一个布谷鸟飞的动作,合着音乐节拍,在第一段时站着做,第二段时坐着做,第三段时蹲着做。

    6、听老师范唱歌曲,仔细看歌词,说说哪些字唱的时间长?

    7、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通过听老师范唱和比较,说说自己是怎样唱准节奏的。

    8、分组比赛。

    四、节奏创编,练习伴奏。

    2、在老师的启发带领下一齐创遍节奏。

    3、练习用碰铃为歌曲伴奏。

    4、分组展示。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十五

    2、聆听《我的小鸡》。

    3、表演《母鸡叫咯咯》。

    4、表演《下蛋啰》。

    1、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铃鼓和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3、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1.管弦乐《公鸡母鸡》。

    《公鸡母鸡》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这部组曲由13首带有小标题的小曲及终曲组成,分别是(1)序奏与狮王进行曲;(2)公鸡母鸡;(3)骡子;(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长耳朵的角色;(9)森林深处的杜鹃;(10)鸟舍;(11)钢琴家;(12)化石;(13)天鹅。

    《公鸡母鸡》首先由钢琴和小提琴采用以同音反复组成的音调和顿音,模仿母鸡咯咯的啼叫声,仿佛刚刚下了蛋的母鸡在报喜。接着钢琴模仿公鸡的啼叫声。公鸡和母鸡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乐曲情趣盎然。

    2.童声合唱《我的小鸡》。

    《我的小鸡》是一首阿塞拜疆儿童歌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首歌的曲式不规范,类似带再现的三段体,和声大调式。旋律活泼、明快,口语化的歌词亲切、上口,词曲结合自然而紧密,首尾呼应。

    3.歌曲《母鸡叫咯咯》。

    《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和小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很形象、有趣。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

    4.歌曲《下蛋啰》。

    《下蛋啰》是一首2/4拍、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歌曲形象地表现了大母鸡生蛋的得意样子。歌曲中大母鸡的叫声完全用节奏表示,说说唱唱很有情趣。歌曲的音域只有五度,极适于低年级学生演唱和表演。

    本课的内容非常的有童趣,学生会非常喜欢听喜欢唱,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的轻松。

    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

    2、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3、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

    4、打击乐器“响板”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表现音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母鸡叫咯咯》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认响板并学习其演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打击乐器:

    1)响板的认识(简单介绍)。

    2)学习响板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辨别公鸡母鸡的叫声。采用图谱表示的方法。)。

    1)谈谈“公鸡、母鸡”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进行表演。

    2、听歌曲录音《母鸡叫咯咯》;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响板”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

    2、学唱歌曲《下蛋啰》。

    3、表演歌曲《下蛋啰》。

    4、打击乐器“钤鼓”学习。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引导学生通过自编动作表现体验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

    2、听唱法学习歌曲《下蛋啰》,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下蛋啰》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认铃鼓并学习其演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打击乐器:

    1)铃鼓的认识(简单介绍)。

    2)学习铃鼓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

    1)谈谈人与鸡的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情绪(也可能通过选择表现音乐情绪)。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我与鸡”的欢快动作进行表演。

    2、教师范唱歌曲《下蛋啰》;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十六

    1、能编创简单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按意图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编创简单的节奏。

    有意图地编创。

    录音机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发声练习。

    3、 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 聆听《夏天的阳光》

    (1) 完整地聆听歌曲。提示:歌中唱出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2) 复听歌曲:提示:你感到这首歌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选择一个图,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3) 教师可选择一组学生,用打击乐随着歌曲录音敲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2、 编创与活动:]

    (1) 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看图编词并进行读拍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分别拍击两条节奏,说出各是几拍子的。

    (2) 分小组看图编词,用蜜蜂和鸟叫的声音编创模声衬词,也可编创词组。

    (3) 指导学生用打击乐为自编的带词节奏敲击,可击节拍,也可击节奏提示学生敲击出音的强弱。

    三、结束部分:小结。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十七

    一、通过聆听《星光圆舞曲》、《会跳舞的洋娃娃》、《号手与鼓手》,感受分辨钢琴、小提琴及不同乐器的音色,节拍。初步感受分辨音乐的不同情绪。感受音乐中描绘的“小音乐家”形象。

    二、学习用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快乐的小笛子》、《法国号》,用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三、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难探索感知音的长短。

    一、表演《法国号》

    二、聆听《号手与鼓手》

    三、表演《快乐的小笛子》

    四、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星光圆舞曲》

    一、《星光圆舞曲》是美国作曲家布雷纳德创作的。乐曲为g大调,三八拍子,进行曲速度,其结构变奏式。

    二、小提琴曲《会跳舞的洋娃娃》的产生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它出自两位作曲家的手,匈牙利作曲家波尔蒂尼和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

    这是一首有浓郁的儿童情趣的钢琴小品,最初是波尔蒂尼为了教学写的练习曲。开始时,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个偶然的机会,奥地利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发现了它,这首曲子的情调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将安改编成了一首小提琴的独奏曲。从此,《会跳舞的洋娃娃》就成为小提琴演奏家喜爱的一首名曲。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用干净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法国号》

    二、聆听乐曲《号手与鼓手》,感受分辨喇叭、鼓声,能体会乐曲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音乐律动。

    二、复习歌曲《小蜻蜒》

    三、聆听《号手与鼓手》

    1、完整初听乐曲,听到喇叭声音请你举手来表示。

    2、请你说说:听了乐曲,你感觉心情怎么样?(是高兴的还是悲伤、激动?)

    3、复听乐曲徒手做打鼓和吹喇叭的动作。

    4、听音乐分组表演。

    四、表演《法国号》

    1、听弹奏乐曲,学生随着音乐做动作,用拍手、拍腿、拍腿或跺脚、拍手、拍手等用动作感受节拍,注意强弱弱的节拍感。

    2、师范唱,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情绪。

    3、用模唱法学习歌曲,先用“lu”来模唱。

    4、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5、随琴声轻声唱歌。

    6、指导学生用干净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来唱,师注意用范唱来感染来感染学生。“嗡巴巴”第一个字要唱得强,似号声,“巴”要唱得轻巧,“谁在唱歌”要唱得连贯,用连、断的对比表现这首歌。

    7、边唱边用手半握拳状在桌子上击出强弱。第一拍用空心拳击桌面为强,第二、三拍用手指点桌面为弱。

    8、学生自编动作来表演歌曲。

    9、小结。

    课后反思:新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或许我们关注的只是几个极好或极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常常被我们所遗忘。每个孩子都享受音乐的权利,只是我们的老师给他们创设的音乐活动太少、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太少。今天的音乐课,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而且参与的很精彩,参与的很融洽,参与的很开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我们每一个孩子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合作,感受到了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用优美抒情的效果来演唱《快乐的小笛子》

    二、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听《号手与鼓手》律动,稳定情绪。

    二、复习歌曲《法国号》,要求用富有弹性而甜美的声音来演唱。

    三、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

    1、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再听乐曲,问: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音乐中的洋娃娃是怎么跳舞的,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

    3、复听乐曲,一部分小朋友随着音乐做动作。用手半握拳敲击节拍。一部分学生可随着音乐用手指按图谱划动,感受乐曲的快慢。

    四、表演《快乐的小笛子》

    1、听录音;初步感受歌曲。

    2、听唱法学习《快乐的小笛子》。师范唱,学生们跟着教师的歌声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4小节一句跟着教师的琴声学唱歌曲,注意歌唱的速度,稍慢但不要拖拉,使得歌曲演唱达到优美抒情的效果。

    5、歌曲处理:歌中一字多音要唱准确,“叮叮咚”要唱得轻快。

    6、选择碰钟敲击每小节的第一拍为歌曲伴奏。

    7、创编动作,一组表演唱,一组敲击碰铃唱。

    五、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开始学唱歌曲,在学唱过程中遇到休止符,同学们很难掌握,总是把前面的音拖长,休止符没有表现出来,于是,我放慢速度教唱有休止符的小节,让学生理解休止符的含义,在音乐中表示停顿的地方,在生活中遇到红灯要停一停,在音乐中遇到休止符也要停一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巩固歌曲《快乐的小笛子》,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表演。

    二、聆听《星光圆舞曲》,感受钢琴的音色。

    三、感受音的长短,听辨音的强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快乐的小笛子》,要求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来表达。

    二、复习《法国号》,要求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

    三、感受音的长短。

    1、用比较的方法说说:瀑布流水与房檐滴水哪个长,哪个短?

    2、用碰铃和木鱼敲一敲,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

    3、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感受理解音的长短。

    4、将学生分成小组,对课本上的思考题进行思考讨论,并且用笔在纸上画出长短线条。

    四、聆听《星光圆舞曲》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感受钢琴的`音色,让学生说说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2、再听乐曲,说出乐器的名称,边听音乐边用手指敲击节拍。

    3、复听乐曲,随着音乐用动作表示出三拍子。

    五、编创与活动:走走跳跳

    1、学生围成一圆圈,教师手持鼓站在圆圈中,教师敲敲,学生走和跳,鼓声强跳,鼓声弱走。

    2、师用强弱分明的力度来敲,第一组用强音__,第二组用弱音__,便于学生反映在动作上。

    3、改变方法:学生随师的击鼓声转方向,鼓声强时顺时针走,鼓声弱时逆时针走。

    4、让学生献计献策,怎么样才能让活动更有趣,让学生动脑参与到编创活动中。

    5、根据学生的想法走走跳跳。

    6、小结评价。

    课后反思:在学习休止符过程中,同学们能理解,但是实际演唱时总出错,于是当遇到四分休止符时,让学生点一下头,刚开始同学们动作比较生硬,慢慢练习,同学们掌握了休止符的运用。

    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思考,就能想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摸索,使我们的教学更具特色。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篇十八

    游戏宫愉快的夏令营教学目标一、了解学生对本学期欣赏曲的熟悉程度。二、了解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及运用。三、测试学生在本学期熟记并背唱其中两首歌曲。四、测试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及伴奏的能力。教学内容第一项内容:插旗子1.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观察几面旗子上写的歌(乐)曲的名称,回忆并试着唱出歌(乐)曲的片断或主题。2.听教师播放歌(乐)曲,学生在自己课本的小旗子上写出顺序或涂上颜色。注意学生所涂的颜色要与带有曲名的旗子相一致。3.教师出示答案,学生互相查对,给予成绩评定。第二项内容:拾贝壳1.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编创节奏,并要求编创的节奏有结束感。2.学生自由练习。3.每个学生都自编一条节奏,力争与其他人不同,采用一人编创,小组同学齐模仿的`形式进行。4.小组评定每个人编创的节奏,找出优点与不足。第三项内容:放风筝1.教师可带领学生复习风筝上的七首歌曲,方式也可以有学生建议。2.分小组开展背唱歌曲的活动,每人选择两首歌,背唱给小组同学听,由小组同学评定。评定可分:完整、比较完整、不完整三个等级。第四项内容:选一选、打一打1.分小组进行。先分别唱一唱三首歌。2.讨论用哪几件乐器为其中一首歌曲伴奏。用什么样的伴奏型比较合适?可以按同学选定的方式试一试,确定一组伴奏方式,由小组同学选唱其中一首歌曲,两三名同学伴奏。3.以小组的方式集体参加测试,看哪一组,演唱与伴奏协调一致,效果好。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教学建议一、本课可用两课时完成。二、教师可事先选择安排录音顺序,进行第一项内容的测试。三、教师改变学习方式和测试方式,可采用多方评价的方式开展,生评生、生评师、师评生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气,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材分析本学期单元测试可安排两课时完成。测试共有四项内容。均以趣味化的游戏方式呈现。旨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一项内容:插旗子是一个听辨歌(乐)曲的练习。山谷里有若干面彩色小旗,旗面上分别写着《小燕子》、《牧童到哪里去了》、《铁匠波尔卡》、《杜鹃圆舞曲》、《鸭子拌嘴》、《大象》、《大海摇篮》、《快乐的嗦》、《我的小鸡》等本学期聆听过的歌(乐)曲名称。听老师播放音乐,选择旗子按顺序“插”到山头上去。第二项内容:拾贝壳是一个节奏听辨、编创练习。沙滩上有几种贝壳,贝壳上面分别有×-、×、×等节奏。听教师或同学拍击节奏,分别选择贝壳排列起来。第三项内容:放风筝放风筝的同学每人唱了一首歌,请你从中选择一首,并完整、准确地唱出来,并指明演唱此歌的放风筝同学,如果指证有误,就再为大家演唱一首歌。第四项内容:选一选,打一打在课本上出现了三首歌曲的小图,有《布谷》、《小雨沙沙》、《草原就是我的家》,请同学们自选一首歌曲,分小组讨论,自选花丛中的打击乐器边唱边为歌曲伴奏。这四项测试内容以夏令营的形式出现。旨在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于趣味性游戏之中,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突出背唱、背奏歌曲及乐曲主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测试时,可采用小组方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互评,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业测试,使同学之间获得更多的交流。。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范文(18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