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19篇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 评语寄语 ]

    评语寄语 发布时间:2024-03-21 09:44:36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如果你对范文范本感兴趣,可以继续阅读下文,了解更多关于写作的知识和经验。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一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如果你对范文范本感兴趣,可以继续阅读下文,了解更多关于写作的知识和经验。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一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晨线、昏线的判断(自转法):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问题的解决如下。

    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时,应着重让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时间是东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日界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实际上与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结束,0点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至于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期的具体计算问题,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少一些、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很大,建议初中阶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去系统学习。

    承转:用日影变化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4.观察家乡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

    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归纳比较,实战演练。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差异以及家乡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知识,下节课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和补充,获得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用的计时单位。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二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习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及开罗附近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习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测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习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三

    一、总体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本届高三共有学生12个文科班,各班起点不同,基础不同,教学难度较大。

    2、教师情况:本届高三共有地理教师只有5人。

    3、任务情况分析:

    本学期面临高考,时间很紧,任务很重,要对必修地理一、必修地理二、必修地理三、选修地理、区域地理和补充的新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二、三轮复习。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力争高考中地理考出较好成绩,要求本备课组全体成员同心协力,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集体备课,所以制定本计划请各位老师参照执行。

    二、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课本,切实抓牢基础;注重讲练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精细培优扶弱,实现整体推进。

    三、采取措施:

    (1)加强教学三研究,即研究高考、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把准高考方向和要求。

    (2)遵循备考规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中心组、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集群智,增群力;落实高考要求,做到“精细备考,精心设计”,“注重基础,深钻教材”,“讲练结合,提高能力”。

    (3)关注新课程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考试命题的特点。对新考试说明要高度关注,把握考纲的。变化和要求。如《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同时针对广东地方特色,注意教材内容与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的联系。

    (4)充分有效利用好各地地理信息卷。

    四、复习总体安排。

    20__年5月20日至20__年高考为第四轮复习时间。这一轮主要是针对各类信息及信息卷灵活查漏补缺,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五、活动要求:

    1、备课组各成员要按时参加科组、备课组各项活动。备课组活动的内容主要有集体备课,统一命题和阅卷,成绩统计和试卷分析,相互间的听课和评课活动。

    2、备课组各成员在集体备课方面应当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习题设计统一。每次备课活动要填写好备课记录。

    3、集体备课采取中心备课人制度:即每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中心备课人主备,其余成员补充形成二次备课后再到班授课,围绕并落实“五个统一”。电子文档要有备份。

    4、中心备课人人必须注意的事项有:

    首先要详细的填写我们的集体备课模板,明确新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习题等主要内容的设计。

    其次要提出备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供讨论或总结备课过程中所收获的新的体会。要重视对学情的分析,解决培优扶差的问题。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四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句诗从地理的角度看,对吗?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板书)一、地球上的水体。

    上图中地球上水体的存在形态有哪三种?

    (提问,学生抢答,引入水资源的概念,从数据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稀缺与宝贵。)。

    二、阅读图表,明确相互关系。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

    (个别提问,学生补充)。

    三、读图探究,建立知识联系。

    (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水循环示意图,随机选择2位同学上台展示)。

    (板书)三、自然界的水循环。

    四、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规律。

    (阅读课本,结合上图,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板书)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五、拓展延伸,激发环境意识。

    聚焦黄河水危机。

    材料1伴随着断流性质的恶变,黄河在入海水量上呈现了急剧衰竭的过程。80年代后期-90年代,黄河水量发生了第二次大幅度衰减,年均入海从70年代的310亿m3顿减为140亿m3,已大大低于200亿m3的生态流量。,实际入海13亿m3,仅为天然水量的2.2%;黄河已经没有了“汛期”和“洪峰”的概念,说黄河“干”了丝毫不为夸张,已经完全是贫水性质的“水源性断流”。

    材料2“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基本丧失水体功能120多万市民只能饮用苦水。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材料3一吨黄河水值多少钱?

    “一吨(立方米)黄河水在黄河下游引黄渠道农业用水就是1分钱左右,这还是多方呼吁后12月1日调整的价格。”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接受采访时说,“按目前一瓶矿泉水平均2元的价格,200吨黄河水才值一瓶矿泉水。”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黄河水的利用率不足40%。在下游用水告急时,内蒙古、宁夏引黄灌区却大水漫灌,一亩地平均用水量超过了1100立方米,是正常用水量的4倍,一立方米水只能生产0.45公斤粮食。换算一下,一吨黄河水的产出仅有五角钱。

    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方面,价格也在20做了调整,目前从黄河下游引黄渠首工程供水价格每立方米为3.9分(4-6月为4.6分)。但即使如此,水价仍只有供水成本的43%。黄河沿线聚集着众多让人骄傲的工业企业,但付出的代价是,工业生产用水每万元产值耗水300-500立方米,高于发达国家3至4倍。

    3、如何缓解黄河的水危机,请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分组合作,形成小组共识,各组代表发言、展示)。

    结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可复回。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责无旁贷。

    【课后作业】。

    各组上网查阅“海绵城市”“城市内涝”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形成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图文并茂。

    【板书设计】。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的三态:固液气。

    2、主体:海洋水(陆地:冰川水)。

    二、水体的相互关系(简图)。

    三、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的分类及主要环节(简图)。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五

    一、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地理。

    2)教材使用情况:湘教版必修1——3。

    3、任课班级:高三(4)。

    4、本学期周课时:3或5。

    5、计划教学时数:90(包括假日活动)。

    6、已完成教学情况:无。

    二、教学计划。

    根据新课标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并按市教研室和学校的要求,本学期进行第一轮复习,为了更好的指导好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特制定复习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复习内容:必修1——必修3,地球和地图。

    (二)复习时间:从20__年9月1日至20__年1月,共21周。

    (三)复习安排:

    第1周必修一1.1——1.2。

    第2——4周1.3。

    第5周1.4,2.1——2.2。

    第6-7周2.3。

    第8周2.4,3.1——3.2。

    第9周3.3。

    第10周4.1——4.2。

    第11周4.3——4.4。

    第12周必修二1.1——1.3。

    第13周1.4,2.1——2.2。

    第14周2.3,3.1——3.2。

    第15周3.2——3.4。

    第16周4.1——4.4。

    第17周1.1——1.4。

    第18周2.1——2.3。

    第19周2.4——2.6。

    第20周3.1——3.4。

    第21周复习考试。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六

    高三地理三轮复习课件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高三地理三轮复习课件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根据考试大纲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要求与目标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目标设计思路参考考试大纲要求,结合最近5年各地高考题中有关地形、气候、河流的题目,课堂学习重点落在能力的培养上,基本知识如主要的地形、气候、河流分布经纬度的识记,以轮廓图为载体,通过读图填图,同位互查,课堂检查落实。

    学会描述某大洲(区域)的地形特征

    学会分析区域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明确三者的关系

    学会分析并描述某河流水文特征

    本节课为认识大洲(第二课时)大洲的地形、气候与河流及其关系,重点应落在关系上,结合高中知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区域地理进行智能整合,学习时采用案例+高考题的方式,案例以亚洲为例,其他大洲的地形气候与河流,则在采用讲义补充的方式,与学生的思考进行印证,并以规范的语言,牢固掌握。

    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则重点从地形对气候、地形对河流、气候对和河流三个方面展开。

    对于进入高三的学生,很多内容都已经学习过,但如何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题,做到规范答题不丢分,还需要加强,所以在本讲中运用亚洲案例帮助学生牢固建立地形、气候和河流的关系,并选取历年典型高考题目进行规范训练。

    导入新课

    这是今年天津卷的高考题。我们一起来看高考都考了哪些?所以今天这节课《大洲的`地形、气候与河流及其关系》我们要重点突破以下内容。

    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展示课前基础知识落实情况]

    学生展示一亚洲的位置、范围。

    学生展示二亚洲的地形分布及特点。

    学生展示三亚洲的气候分布及特点。

    学生展示四亚洲的河流分布及特点。

    二、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及其关系

    规律总结

    思考如何描述区域的位置?

    引导学生掌握规律] 根据亚洲位置描述,总结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做高考题阅读甲国地图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思考如何描述大洲(区域)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掌握规律] 根据亚洲地形特征描述,总结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

    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做高考题(四川高考)据图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4分)

    探究提升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我国夏季最低温出现在哪里?为什么?

    2.为什么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

    3.青藏高原隆起对中亚、西亚的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七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__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x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八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习,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九

    地理课件是七年级地理教师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分享了七下地理美国的课件给大家!

    教学目标。

    1、利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2、通过地图确认美国地理位置、领土构成、地形气候特点。

    3.在图上能说出美国农业专业化地区的名称、位置,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地理位置、领土构成、地形气候。

    难点:3.在图上能说出美国农业专业化地区的名称、位置,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节美国。

    (一)、民族大熔炉。

    1、位置范围:

    出示ppt,了解美国在世界地图的位置。学生说出美国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出示ppt,学生找出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1)范围:

    除了美国本土之外,还包括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的夏威夷。

    总共50个洲,(本土48个,和阿拉斯加洲和夏威夷洲两个海外洲。

    (2)海陆位置: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面加拿大、南面墨西哥。(强调临两大洋)。

    (3)、纬度位置:

    美国本土:北纬25度-北纬50度之间,全部位于北温带。

    阿拉斯加州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在北寒带;夏威夷州主要位于热带。

    出示我国地图,美国本土和我国的对比。我国北回归线横穿,有热带。北面超过了北纬50度,我国南北长一些,而美国东西长一些。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有适宜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2、移民国家。

    学生看74页第二段和76页图9.4,总结美国人口特点。

    学生看p75页阅读材料,了解华人对美国的贡献。

    出示ppt,美国几位名人的祖先、祖籍。

    活动:

    p76页活动1、2。

    出示ppt,美国人种的构成。

    出示ppt,美国存在的人种岐视。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出示ppt,做粗略的讲解。这种农业专区化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认识一下美国的地形和气候。

    1、地形:

    出示ppt,完成p78页活动1.

    总结美国的地形特点:

    南北纵列分布,西部是高原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东部是较为低矮的山地,大西洋沿岸为平原。

    和我国相比,美国平原多,我国山地多。

    补充:

    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最大的山系,由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纵贯北、南美洲西部。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中国的长江。

    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各湖湖水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2、气候:

    出示ppt,学生总结美国的气候类型:

    亚热带湿润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地中海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出示ppt:

    美国的降水分布。

    出示ppt,结合地形,说明降水分布。

    1)在西部,高大的落基山脉阻挡了大量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使降水仅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而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较低,对于来自大西洋的水汽的阻挡作用较弱,使部分水汽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由于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使山脉的迎风坡地带降水多。

    总结。

    从东部向西部呈递减趋势,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3、农业特点:

    从p77页找出美国农业特点:

    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

    形成农业带。

    出示ppt中动画,了解几个农业带的特点:

    学生看p78页阅读材料。

    强调美国许多农产品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农业强国。

    活动:

    p79页活动3。

    总结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气候:

    热量:美国本土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热量条件比较充足。

    水资源:东西两侧濒临海洋,大部分地区降水较为丰富,水分条件良好;。

    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地形:以平原为主,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广大。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农业科技发达。

    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湖、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学习了人口人种、农业等内容。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十

    1.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对学生的人地观教育。

    教学重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世界第一“羊”业大国。

    2.发达的农牧业生产。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丰富的矿产资源。

    2.迅速发展的服务业。

    3.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录像:袋鼠。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是哪个国家特有的吗?

    生: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生:(略)。

    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播放“澳大利亚动物园”视频资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驼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看到它们,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演化年代。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特有的动物,

    你知道它们是哪两种吗?(出示澳大利亚国徽)。

    生:袋鼠和鸸鹋。

    师: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袋鼠拖着美丽的长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袋鼠”,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洁净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它比鸵鸟更高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不会飞翔,但善于飞跑,由“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称号。

    师:其实,澳大利亚还有许多世界上特有的植物,例如桉树等。因此,有人把澳大利亚称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下面请同学们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澳大利亚长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会有什么影响?

    (2)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1: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长期独自占领着南半球的一块大陆,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种类;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可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谈自己的具体体会和感受。

    师:(过渡语)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植物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居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所以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生:回答、举例等。

    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发“羊”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

    师:其实,澳大利亚不仅羊养得好,其他的农牧业部门也十分发达。下面,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的。

    师:请同学们看图8.37“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并从图中找出澳大利亚的四大农牧业区:“粗放牧羊区”“粗放牧牛区”“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生:回答。

    生: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

    师: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矿石产量高,矿产品出口创汇额占总出口额的很大部分。(请一个同学阅读教材p78页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就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生:(略)。

    师: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是你先发现澳大利亚,你准备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生:学生畅所欲言。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生:读图,查找城市。

    师:(小结)。

    南太平洋上有个国家,它的环境很美,那里的人“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被特有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驶向世界。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澳大利亚。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十一

    1、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活生产习惯有明显差异。

    2、秦岭为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平原,南侧是狭窄的汉水谷地。主峰是太白山。

    3、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线、400mm等降水量线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将中国分为四大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4、北方地区指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

    5、北方地区农业以旱作为主,人民的主食是面食;南方地区农业以水田为主,人民的主食是米饭。

    6、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和山东半岛工业区。北方地区是中国最大的能源产区。

    7、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

    8、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富庶的“鱼米之乡”。

    9、南方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橘、桑蚕等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0、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东部是肥美的草原;中部黄河沿岸形成大规模的农作区;西部表现为典型的荒漠景观。

    11、西北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沿岸树木以耐旱的胡杨为主。总之干旱是本区主要自然特征。

    12、西北地区的鄂尔多斯已成为中国新兴的特大型能源基。

    地。

    13、西北的自然景观大致呈现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趋势。

    14、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15、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因而,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生态破坏、草场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小麦等。

    17、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

    18、青藏地区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居民信奉藏传佛教。位于拉萨的布达拉宫、西宁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19、现在青藏地区构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臵与分布。

    1、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面积78.8万平方千米。

    2、东北地形以平原、山地和丘陵为主,地表结构呈现半环状的三带。

    3、植物对其生长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4、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其中中部平原和南部平原人口稠密。

    5、满族是东北地区最多的少数民族。

    6、东北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

    7、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8、东北地区农作物中玉米发展很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

    9、黑龙江是中国甜菜主要产区,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10、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11、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

    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十二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一课时。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五、板书设计。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十三

    导人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所学习的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家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学生:东半球),对,这些国家都是属于东半球的国家。那么西半球有哪些代表性国家呢?(学生:美国、巴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内容。板书:第一节美国播放美国城市图片(图片中应突出各种不同肤色的人种)。

    (一)空间定位。

    (1).美国的纬度位置、

    本土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北温带,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2)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民族大熔炉。

    1.提问:美国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板书:移民国家。

    2.活动:阅读p80页资料《美国几名公民的祖籍》说一说他们是哪些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英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出示相关图片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在美国众多的居民中也有华人,华侨的聚居的地方如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

    3.阅读: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4.合作探究: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并说说你自己的感想?请学生回答后,师及时点评,然后总结归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板书:种族歧视。

    料。活动:说一说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板书:华人的贡献。

    (三)农业地区专业化。

    1、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今天我们要分组考察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情况,大家根据座位分为四个小组:a气候考察组b地形考察组c水源考察组d农业技术组,分别探究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

    在活动过程中,前三个小组进行摸拟考察,整合地图资料,做出简单的考察报告。第四小组进行综合评估得出技术推广结论。

    注意事项:

    组内成员由组长负责讨论和交流答疑,达成共识后由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有错误及时指出。

    a气候考察组,

    注意根据以下问题展开探究,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分别位于什么纬度位置?光和热资源是否丰富?美国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美国降水丰沛,江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探究美国气候对生产的有利之处。(温度适宜,东部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b地形考察组:

    请小组成员根据美国地形图,派代表在黑板上绘制出简易东西方地形剖面图(即“高低高”组合,西部高山,中部平原,东部低山),从图上找出1阿巴契亚山脉,2科迪勒拉山系,3中央大平原,填到黑板上面的板图中。

    说明美国平原所占的比例与耕地条件情况。(美国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广大,占世界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评价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形条件。(平原所占比例大,有利于农业生产。)。

    探究地形对美国农业耕地面积和交通的影响。(美国平原面积大,因此耕地面积广大,交通便利。)。

    c水源交通考察组:

    通过阅读美国的地形图描述密西西比河的流向等水文特点(自北向南流,世界第四大河。),在黑板上图上把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用彩笔描绘出来。

    探究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对美国农业生产和交通的积极意义。(提供灌溉水源和方便水运条件。)。

    根据课外资料给大家介绍“自动灌溉水运条件”——确保旱涝保收的电脑灌溉系统。d农业生产技术组:

    综合前三组的考察汇报,小组成员模拟农业专家根据美国本土农业带的分布图,归纳美国主要的农业分布情况(乳畜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春小麦带,玉米带,冬小麦带,混合农业代,小麦和林牧业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小组成员简单解释农业规划的原因:

    乳畜带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和东北部沿海地区,这里有美国最大的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对乳,肉等产品需求量大;美国西部地势较高且少雨,适合畜牧业发展;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东南部和亚热带气候类似,所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分布特点是由纬度决定的;东部第十平坦多雨,适合棉花生长。这说明美国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美国农业生产规划有什么道理?(地区生产专门化;因地质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2.农业生产特点: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生产量和出口量局世界前列,是农业强国。

    3.合作探究: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a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b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c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d小麦区:中部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冬冷夏热,灌溉便利。e亚热带作物带: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和佛罗里达半岛,纬度低,热量足,降水多,地势低平,适合亚热带作物生长。

    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美国农业生产专业、高效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农业生产机械化与发达的工业息息相关,下节我们一起参观高新技术武装下的美国。

    (四)小结。

    得我们借鉴学习。

    (五)自我检测。

    一、填空题。

    1________是美国的土著居民,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都是在近200多年的时间里________美国的。

    2美国的华人和华侨约有160万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城市还有华人聚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__________”。

    3美国东临______洋,西临______洋,南临______湾,地形呈__________分布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___以上。

    4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__________、_________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休伦湖、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美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________,形成了一些________,生产规模很大;美国的许多农场品的________和________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十四

    知识目标:

    1.明白我国有56个民族。

    2.明白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明白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明白各民族的散布特点。

    5.懂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懂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明白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敬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解释我国民族散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散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敬、团结友爱,共同保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散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散布状态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关心学生认识和懂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懂得,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一般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按照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础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辨认我国少数民族散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散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能够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明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尽管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接着再懂得民族的散布情况。在这个地点能够关心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认识我国民族散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来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能够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础内容。接着,通过展现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解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能够让学生自个儿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标都是为了关心学生认识履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能够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懂得,会引起学生特别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个儿的语言而没有自个儿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一般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如今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运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能够让学生视察一下,教师还能够让学生视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能够按照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能够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能够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懂得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中国的民族。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散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许多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想一下在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占,为抗日战争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解释了各民族人民共同抵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占,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视察“中华民族散布”图,考虑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散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散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散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讨论〕:教师出示以下资料: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履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个儿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个儿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能够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爱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按照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治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关心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点履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个儿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个儿的风俗适应、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爱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散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敬各民族的风俗适应。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展览,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资料的收集由学生来完成,能够是文字、图片、录像,类型不限。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十五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从埃及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方面说明旅游业为什么十分发达。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举行30分钟的演讲会:

    演讲主题“埃及-文明古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3-14“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从p75图3-21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4.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埃及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埃及教学课件、挂图、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如生”,就是说,人死了他的灵魂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与生前一样,也需要吃喝享受,只不过换了个地方而已。所以,古代的帝王往往从登基开始,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而且还要放入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中国皇帝往往把陵墓建在地下,埃及的国王喜欢把陵墓建在地上!埃及的“金字塔”实际就是法老的陵墓!

    为什么叫“金字塔”?(先问学生,教师后说明)。

    因为它的外形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从四面看,它们底部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埃及的地理位置学习:

    教师展示“非洲(埃及)挂图”,学生看图或看课文p72“图3-14”,观察埃及地图并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请找出“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西奈半岛以及邻国。

    (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

    (4)埃及的地理位置特点是什么?

    读图思考,学生回答时到黑板前指挂图,面向全体学生说明上述问题。

    最后教师纠正错误并小结: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跨亚非两大洲,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也是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海上必经之地。

    埃及也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有关人口、民族、宗教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看书答出。

    “苏伊士运河”(课件图片展示):

    教师展示收集的运河图片,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文p72阅读材料“苏伊士运河”,了解运河开凿的历史等有关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

    (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最后教师再问是否查到运河其他资料,根据当时课堂情况,让学生或老师适当补充,如“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所”的资料。

    (小结):埃及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目前,运河可通过28万吨满载的船只,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不断对运河加深和拓宽改造,当然,过往船只需要缴纳一定数目的“过河费”,运河收入从而成为目前埃及的经济支柱之一。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地貌、沙漠景观、

    (问):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这里是什么气候?

    学生看课文回答。

    (教师承转)茫茫沙漠,干旱少雨,可想而知,人们对水有多么渴望!请看:

    (展示课件图片)“尼罗河风光”“尼罗河流域图”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强调长河与大河概念的区别),起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进入埃及后流经沙漠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转承):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与生产都与尼罗河有关。

    (学生演讲):尼罗河的'泛滥。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整理有关“古代尼罗河泛滥”的资料,用5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演讲要点:泛滥的时间,定期泛滥的原因,尼罗河泛滥带来的结果等几方面。

    (教师小结):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因为泛滥的河水退去时能留下大量淤泥,被淹的土地变得特别肥沃,让古代埃及人发展了农业,同时,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所以,古埃及灿烂的文化,与尼罗河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有哪些?

    要求学生在书p73课文内容里找出答案。

    (承转)埃及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充分利用了尼罗河,而在近代,埃及人民还开凿了著名的苏伊士运河。

    (学生演讲):苏伊士运河。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整理有关“苏伊士运河”的资料,用5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关于演讲:

    为调动学生得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要求课前学生收集整理一些埃及的资料,作为埃及的课文补充。

    组织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布置查找资料的任务,演讲者自己举手要求,教师随机挑选,上讲台演讲。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们不仅能挖掘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但补充了课文,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积极性在“满堂灌”教学方式下被压抑,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走上台演讲,是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时刻,他们所表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演”的课堂教学方式,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从实践效果看,教师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几乎所有的学生爆发出“我要学”的愿望,他们认为这是展示个人能力的好机会,所以准备积极而充分,演讲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由此可见,教师也应当是一个好导演。

    埃及。

    一、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

    1、位置。

    2、苏伊士。

    3、领土、人口、宗教。

    4、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

    2.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十六

    气候地理概念: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地、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惠安广海中学全体师生对各位今天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弹指一挥间,您的孩子已在我校度过了三个多月的学生生活,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紧紧围绕惠安广海中学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开展工作,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向您通报一下:

    家长朋友们,我们惠安广海中学是“一所校本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是一个安全、整洁、秩序、美观的学习化校园”。学校秉承“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赏识和深厚的关爱,让每个学生在这里获得扎实的知识与生动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开放、平等、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创新。把他们培养成“生命成熟、智慧发展的21世纪终生自主学习者和创造者”,让“他们在多元、变化、竞争与合作的未来世界里----健康、文明、幸福!”

    家长朋友们,初中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现就初一年级新学期的主要工作,我讲几点意见,请家长朋友支持。

    一、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初一年级首先是抓好学生的立规入轨教育。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开学以来,我们狠抓了学生早操、早餐、午餐、午睡及集队等车等方面的工作,目的是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狠抓了学生的上课常规,目的是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学生的一日常规得到了强化,学生的精神貌有了更大的起色。今后,我们还将重点抓好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遵章守纪的习惯。

    二、顺利过度,不落一人。

    每一个初一学生都面临从小学向初中过度的难题。小学的课程门类少,难。

    度小;进入中学后,课程门类增至十门,难度加大,速度加快。对此,我们将千方百计帮助孩子们度过难关,我们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三、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

    我校的班风是:遵守纪律,礼貌热情,团结互助,勇于进取。

    我校的学风是:勤奋、严谨、谦虚、创新。

    每一个广海学子,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刻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形成家校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学校将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发放反馈单及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当然,我们更希望家长以主人翁的态度与学校密切联系。

    五、提几点建议和希望。

    1、“疼爱”但不“溺爱”。独生子女教育是个难题,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正因为我们深爱他们,所以精心培养他们良好的修养,博大的胸襟,高远的志向,高雅的志趣,渊博的学识,才显得特别重要。溺爱会害了孩子。

    2、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建议家长朋友注意培养自己孩子的下面几种习惯。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十八

    地理知识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地理知识的课件,内容如下:

    知识与能力:学习地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教师: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方案一: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2)、我们唐海县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3、地理与风土人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

    方案一: 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

    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

    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学生举例子……

    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篇十九

    1.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日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原因。

    3.了解日本的文化。

    1、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3)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3.5°n—45°n之间,属于北温带。

    2、领土构成。

    日本地形。

    (1)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平原面积狭小,多分布在各岛的沿海地带。东京湾附近的关东平原是面积最大的平原。

    (2)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峰。

    (3)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震频繁的国家。

    日本是个“地震国”,历史上较大的地震有2000多次,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一天平均4~5次。地震对日本的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读右图,说明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的地震。

    时间: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

    地点: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

    震级:里氏9.0级震源深度:10公里。

    伤亡:已造成7197人遇难逾万人失踪。

    核电站事故: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机组当中,1号至4号均发生氢气爆炸。5、6号机组正在进行定期维修。

    火山喷发:新燃岳火山13日下午喷发。

    1、日本发展经济的条件。

    2、日本工业的分布。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3、海外投资。

    主要投资对象: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

    1、民族——大和民族(和服、和屋)语言——日语。

    2、文化——东西方兼容,传统与现代并存。

    高三地理课件(汇总19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