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22篇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 评语寄语 ]

    评语寄语 发布时间:2023-11-22 20:02:05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初一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材、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里,大家可以找到一些优秀的初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一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2~3个课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初一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材、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里,大家可以找到一些优秀的初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一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2~3个课时;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二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交替、地方时

    教学难点 地方时

    教 具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讲述法、画图演示法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板 书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讲 述 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 书 一.昼夜交替

    演 示 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 书 1.晨昏线(圈)

    讲 述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 书 2.太阳高度

    讲 述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 示 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 述 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 书 二.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 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 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 述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 书 1.地转偏向力

    演 示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 书 2.偏移规律

    讲 述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 例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板书设计 1.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 昼夜交替

    1. 晨昏线(圈)

    2. 太阳高度

    二. 地方时

    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地转偏向力

    2. 偏移规律

    作 业 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三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 地球仪 投影片 地图册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

    讲 解:任何緯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部分: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

    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巩固练习 :(略)

    过 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

    板 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提 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思考:

    1、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略)

    讲 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过 渡: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板 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提 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

    讲 解: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讲 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

    (2)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小 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布置作业:(试卷)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的分布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的分布

    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四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学会探究、学会。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五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1.读图1.4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1.读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现象: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3.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

    4.读图1.18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节气变化: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春分。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六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七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生:没有。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多少度?

    生:15°/小时。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30.3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

    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略)。

    (过度)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现象。

    三、地球自转与时差。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投影--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2.地方时。

    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时间。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用的未经协调的地方时,仍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我们已经知道,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亚洲的印度(东5.5区)。(2)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3)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请大家看p17图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八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2课时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学习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十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2、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北京大于上海。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上海。

    3、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a.23026/b.300c.600d.66034/。

    4、北半球夏至日。

    a.是12月22日b.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d.太阳直射点在23026/n。

    5.下列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6.东经1610比东经1600的地方。

    a.区时早b.地方时早c.地方时晚d.一定先看到日出。

    7.当伦敦为正午时,区时为20点的.城市是。

    a.悉尼(1500e附近)b.上海(1200e附近)。

    c.洛杉矶(1200w附近)d.阿拉克(00经线附近)。

    8.位于赤道和1800经线上的某舰艇,向正北方发射炮弹,炮弹应落在。

    a.1800经线上b.1800经线以东c.1800经线以西d.东半球。

    9.晨昏线上。

    a.时刻相同b.日期相同c.昼夜长短相同d.太阳高度相同

    10.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每天都重合b.每天都不可能重合。

    c.只有在春秋分某一时刻重合d.只有在冬至日夏至日某一时刻重合。

    11.同一经线上的各地。

    a.日出的时刻相同b.地方时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季节变化相同。

    a.昼夜现象b.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c.太阳的东升西落d.北京的地方时比乌鲁木齐早。

    13.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

    a.24小时b.长于24小时c.短于24小时d.无昼夜更替。

    14.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a.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026/s向北移至23026/n。

    b.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

    c.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d.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15.太阳直射的地方一定是:

    a.昼夜等长b.昼长夜短c.气温最高d.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a.5月1日b.7月1日c.8月1日d.10月1日。

    17.极昼现象从南极点扩大到南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到夏至b.秋分到冬至c.夏至到秋分d.冬至到秋分。

    18.当东半球全部为黑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昼短夜长b.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c.适值我国的夏季d.适逢我国的秋(春)分。

    19.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距理论上应该比南方宽,理由是。

    a.北方地形平坦开阔b.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

    c.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d.南方气候更温暖湿润。

    20.在地球上,一年中正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南的是。

    a.北回归线与北回归圈之间b.北回归线以北。

    c.南北回归线之间d.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21.按气候统计标准划分的四季,北半球的春季指。

    a.2、3、4三个月b.3、4、5三个月。

    c.4、5、6三个月d.5、6、7三个月三个月。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十一

    a.b.c.d.

    2.仔细观察,你发现地球仪上没有表示出来的事物是。

    a.赤道b.地球公转轴。

    c.极点d.经线和纬线。

    3.读图,判断图中a地在b地的方向是。

    a.正南方向b.西北方向。

    c.正北方向d.东南方向。

    a.甲、乙、丙b.乙、丙、甲c.乙、甲、丙d.丙、甲、乙。

    5.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d.时刻相同。

    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的变化c.昼夜交替d.五带的划分。

    7、随着地球的自转,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间为()。

    a.一天b.区时c.地方时d.北京时间。

    8、“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日”是指()。

    a.15小时b.20小时c.24小时d.36小时。

    9、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速度约为()。

    a.千米/小时b.1666千米/小时c.3000千米/小时d.2555千米/小时。

    二、读图综合题。

    10、读下图,完成问题。

    (2)图中a点比b点_____(早、晚)看到日出,如果此a点地方时为4:00时,b点的地方时应该为______。

    (3)北京位于116°e,40°n,当a点位4点时,北京时间大约为()。

    a.0点b.6点c.12点d.8点。

    答案。

    1、b2、b3、d4、d5、a6、c7、c8、c9、b。

    10、(1)略。

    (2)晚6:40,

    (3)d。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十二

    讲述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书一.昼夜交替

    演示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书1.晨昏线(圈)

    讲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书2.太阳高度

    讲述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示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述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书二.地方时

    板图时区的划分

    讲述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图时区的划分

    讲述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例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书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述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书1.地转偏向力

    演示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书2.偏移规律

    讲述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例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十三

    讲述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书一.昼夜交替

    演示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书1.晨昏线(圈)

    讲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书2.太阳高度

    讲述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示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述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书二.地方时

    板图时区的划分

    讲述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图时区的划分

    讲述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例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书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述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书1.地转偏向力

    演示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书2.偏移规律

    讲述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例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参考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十四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十五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十六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

    讲解:任何緯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部分: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

    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巩固练习:(略)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思考: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略)

    讲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过渡: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板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提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

    讲解: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讲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

    (2)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布置作业:(试卷)

    板书设计: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的分布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的分布

    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十七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2课时。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更替。

    师:还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东边先天亮,西边后天亮。

    师:东边比西边先看见日出。

    板书:(2)时间差异。

    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吗?

    学生活动: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师: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所以姚明在纽约的下午打比赛我们要在晚上才能看到。

    师:时间的差异。这就有大宾馆总服务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

    师:人们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

    (1)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

    (2)假设地球的周期变长由一天变为两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3)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公转。

    师:公转它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

    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

    (2)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什么?

    (3)公转特点?

    生:答略。

    板书: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承转:地球的公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这个问题留作下节课研究。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

    1、完成下列表格: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概念。

    旋转中心。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周期)。

    万州区外国语学校谭地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

    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1页“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板书:(1)形成四季。

    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节气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月份北半球季节。

    南半球季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

    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生:垂直照射黑板的光圈小,亮度大;斜射黑板的光圈大,亮度小。

    师:如果手电筒是太阳呢?会有什么现象?

    生:答略。

    师: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

    活动四:教材12页活动2。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小结: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了四季的变化。

    师:由于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随纬度而不同,从而产生五带。

    板书:(2)产生五带。

    活动五:读教材12页“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2)哪个带获得太阳热量最多,哪个带最少?

    (3)热、温、寒带各有什么气候特点?(教师展示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给学生观察)。

    (4)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带?

    (5)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生:答略。

    师:可见,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不但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还形成了五带。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

    1、太阳直射的最北界限是_____________,直射的最南界限是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

    3、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在纬线上,全球各地平分,各为。

    小时。

    4、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节气),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南半球为季。

    5、画出地球上的五带图。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昼夜更替。

    (2)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形成四季。

    (2)产生五带。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十九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二十

    富阳市新登中学刘亚茹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地球仪投影片地图册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二十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篇二十二

    知识与技能:

    识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科学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对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球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二节地球运动的的第一种运动形式——地球自转。

    一、地球的自转。

    教师: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呢?

    学生: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就是地球自转。

    板书:(一)定义: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教师: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二)地球自转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转动地球仪)地球是直着身子转动,还是斜着身子转动啊?

    学生:斜着身子转动的。

    教师:对。那么,它转动的中心是什么呢?

    学生:地轴。

    板书:1、转动中心:地轴。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地轴真的存在吗?

    学生:不存在。

    学生:自西向东自转。

    教师归纳:从赤道上空看是自西向东方向运动,从南极上空看是呈顺时针方向运动,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可以总结为“南顺北逆”。但是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在黑板上画图加以巩固)。

    板书:2、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学生:24小时(一天)。

    优质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案例2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