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季第七,心得体会,19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1:30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精彩的作品吧!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一

    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在京召开;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在京召开。这是一次特殊的“两会时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因抗疫而推迟召开的两会,必将有力巩固防控成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激励14亿中华儿女向着既定目标任务奋勇前行。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应该看到,民生一直都是贯穿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重要、最突出、最鲜明的一条主线,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那样,人民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干得好不好要看实际效果、最终由人民来评判。要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团结凝聚力量,实干创造未来。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政府工作报告既是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广大干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行动指南,要大兴实干之风,干字当头,实字托底,让实干成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座右铭”和奋斗底色,营造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凝聚新时代的奋斗伟大力,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蹄疾步稳”。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二

    作为新时代的团员干部,联系青年最直接的纽带,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装备了新的思想武器,锚定了新的时代坐标,吹响了新的奋进号角。在报告的最后部分,单独用了整整一段来寄语青年,对我们这个群体的重视一望而知,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等,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方面严格按照十九大精神去贯彻落实,不断提高自己的履职尽责能力。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三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的全国两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肩负谋划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使命,对于确保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员干部要坚持从“高处”“细处”“实处”着眼,学深悟透两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万众一心、风雨无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坚持从“高处”着眼,提高“同呼吸”的政治站位。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打贏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关键时间节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特殊背景、特殊条件、特殊节点决定了会议的特殊意义。会议期间全体代表委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国为民的使命感,依法履职尽责,不辱使命议国是、不负重托谋良策,尤其通过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审议讨论民法典草案、审议讨论全国人大涉港决定草案,汇聚起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信心和磅礴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从“高处”着眼,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与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实质与重大意义,提高特殊时期与党“同呼吸”的政治站位,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站稳脚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真正把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转化为打好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的具体行动。

    坚持从“细处”着眼,扛起“共命运”的政治责任。今年的全国两会是一次非比寻常的两会,一方面中国是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短短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国际社会正透过两会高度关注着中国如何克服困难再上台阶;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党和国家坚持辩证、全面、长远的眼光深入分析所面临挑战和机遇,在兼顾“防疫”和“经济”的基础上,通过两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决策部署,全面深入搞好社会鼓舞动员,不断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战双赢”。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从“细处”着眼,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会议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扛起特殊时期同国家“共命运”的政治责任,围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改革创新等具体任务,时刻保持清醒的战略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追求经济科学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紧跟国家经济发展的前进步伐,紧密配合、同向发力、真抓实干,守住经济增长底线,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将工作落到最实处,身体力行为推动经济发展作贡献。

    坚持从“实处”着眼,强化“心连心”的政治担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多次重点提到“民生”和“就业”,报告将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由通常打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换成了“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将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作为谋篇布局的核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__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先后28次提到了“人民”这个“关键词”,饱含深情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字一句归根到底都汇聚成“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从“实处”着眼,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会议蕴含的“人民至上”理念,自觉强化同人民“心连心”的政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敢于担当、勇往直前当好“主攻手”,在做好“六保”“六稳”工作中埋头苦干、真情实干当好“奋斗者”,以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四

    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国民之魂,文以化之。习近平曾在“七一”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见,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而随着改革开放进入40周年,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愈加繁重,任务愈加艰巨,文化自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唯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让各项事业不止涛声依旧,而是高歌猛进,才能让新一代的中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赛道上,为下一代人跑出好成绩。

    坚定文化自信,为个人成长跑出好成绩。文化自信概念很广,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些可贵的品质是激励个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深深融化于个人的奋斗历程之中。周恩来从少年起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植物学家钟杨教授足迹踏遍青藏高原;潜艇之父黄旭华刻苦攻坚、隐姓埋名30年,奉献毕生精力,终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屠呦呦采用三百多种方法,经历了上千次的试验,才终于萃取出了青蒿素。正是坚持了对祖国的热爱,坚定了文化自信,才使这些优秀的中国人在个人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好成绩。

    坚定文化自信,为党的事业跑出好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是,管党治党任务依旧繁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缺失,担当意识弱化,面对机遇瞻前顾后,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怕犯错误束手束脚,占着位子不在状态,这样的不作为无异于公堂木偶、尸位素餐,严重影响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没有坚持文化自信。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必须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推进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保持政治生态的清朗健康,跳出历史周期率。

    坚定文化自信,为国家发展跑出好成绩。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的碰撞异常的激烈,各种文化的交融也异常的宽泛,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崇洋媚外,“哈韩风”、“阴柔美”成为争先模仿的时尚,韩剧美剧大片霸占着影视市场。这些无不刺激着国人的神经,影响着大国的形象。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筑牢文化底子,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国家发展跑出好成绩。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掣一领。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在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不断渗透的新情况下,个人、党和国家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唯有坚定文化自信,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跑出新时代的好成绩。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五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重要的理论创新。坚持文化自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我们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文化兴民族兴,文化强民族强。坚持文化自信,关键要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组织专门团队集中攻关,提炼形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研发推出一批国外民众喜欢的文创产品,让中华优秀文化看得见、带得走。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创作和翻译更多适合走出去的图书、戏剧、音乐、美术、电视剧等,打造更多体现国家水准、展示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深化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打造中蒙新闻论坛、内蒙古文化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文化交流品牌,加强媒体、智库、民间等多层次合作,广交深交朋友,以民心相通促进互联互通。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六

    全体住建干部职工要深刻领会全国两会精神实质,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作为当前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把学习教育贯彻始终,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会议强调,全体住建干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上下联动、同频共振。要以“两会”精神为动力,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与推动住建系统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勇争先,聚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不断画好画精画美城市建设“工笔画”,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同时,要在做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把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建设“重要窗口”的成效,为建设“双优”宁海贡献住建力量、展现住建作为、彰显住建风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七

    我们的祖国——中国,有着悠久的50历史。在这5000年中,一些伟大的政治人物,爱国人物,思想家,将领让祖国的历史变得丰富多彩。有博学广才的孔子、老子、管仲、孟子、苏秦等文人;也有卫青、霍去病、韩信这样能征善战、勇猛的武将;还有汉文、景、武帝,唐太宗、勾践等英明的皇帝;更有吴起、姜维、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会为自己的君主效力的谋士;而像屈原、文天祥、邓世昌、于谦这种爱国人士也有不少。这些贤王能臣名将装点着中华悠久的历史,更让我们炎黄子孙有了尊严,有了一种自豪感。

    中华五千年,不尽有那些名人名士,还有出土的文物、兵器、美丽的神话。当我还在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夸父的故事萦绕耳畔;当我坐在实验室研究化石上的文字时,这小小的化石带动了我的心,我十分自豪,因为我是炎黄子孙!

    肆无忌惮的侵略者在中华的大地上为所欲为,给神州大地留下了残痛的伤痕、血斑。因为祖国的羸弱,中华儿女饱受外国列强的欺凌。直到“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才唤醒了噩梦中的中国。

    现在,新的中国将要由我们建设,为了中国之崛起,让我们一起呼:让我们努力吧!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八

    习近平强调,要严把德才标准。德才兼备,方堪重任。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选人用人必须把好政治关,把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同时,要加快干部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要把那些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

    一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四个意识”的科学内涵,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区党委、市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坚决维护党中央、区党委、市委和县委的权威,坚定不移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要把“四个意识”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中,贯穿于党性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要坚定“四个自信”,勇于担当尽责。作为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各项工作。

    三要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区党委、市委和县委的权威,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拥戴核心、信赖核心、忠诚核心、捍卫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在工作中做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要贯彻落实好各级宣传思想文化会议精神,结合仲巴实际,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好“四讲四爱”工作。

    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凡是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强调“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正因为全党上下团结一心、步调一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九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开讲啦。“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奋斗者要勇当文化的“自信者”“保护者”“传承者”,为文化之根、文化之花、文化之果厚植蓬勃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三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019年《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序言。文章重新刊印,是对全党、全民厚植热爱文化、珍惜文化情怀的大力倡导,对更好传承文明、增强文明自信意义重大。无独有偶,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俄罗斯受众见面会在圣彼得堡举行,通过回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过的古籍中的经典名句,从侧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要义,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毋庸置疑,谈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党员干部做了最好的示范。从为民、仁政、立德,到家风、孝道、修身、笃行,散发着浓厚的以民为本、家国天下的情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精神粮食。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把文化情怀当成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习惯,让文化成为审视自我、提升内涵的内在能量,在深入研究、思考、品味、自省中做到以史为鉴、崇德向善,更好地锤炼奋斗精神。

    把握要义,夯实理论基石。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推动理论传播,关键在入脑入心。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前所未有。面对当前在理论学习上“学得浅”“学得散”的差距,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善于从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中去理解顿悟参透,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要义,推动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真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思践悟,厚植为民情怀。文化发轫于以往全部历史进程,必然反过来激荡深藏不露的爱国为民情怀,历朝历代传统文化在孕育、抒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方面功不可没。从屈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到岳飞“精忠报国”,再到近现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为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价值指向。奋斗新时代,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培育爱国为民情怀,把文化深耕于大地、根植于人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念兹在兹皆为人民”的责任担起来,始终责任在肩,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将为民信念践行到底。

    汲取精华,砥砺奋进底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始终沉淀在五千多年的文化中。细数我们为世界提供的一系列中国方案、中国智造:高铁奔驰驶出中国速度、“天眼”工程建出中国高度、深潜科考探出中国深度……这些无不是我们共产党人植根传统文化接续探索、不懈奋斗而累积的伟大智慧。如今改革再出发,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尤需广大党员干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向上奋斗的力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战略定力,拿出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勇气和魄力,主动靠前请命、勇于挑起重担,以奋斗者的姿态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让敢啃“硬骨”、善打“硬仗”变成工作常态,真正跑出奋斗的“加速度”,在新时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北的企业家阎志在新冠疫情中为湖北省武汉市捐建了6家应急医院、方舱医院,为湖北其他市州捐建了4所应急医院,共设置床位9567张,累计收治病人7464人,截至3月3日,累计治愈出院3347人。战“疫”开始后,为了尽快采购急需的医疗物资,他对全集团的同事说过很牛气的话,也是最牛气的诗:“无论多少钱,无论货在哪里,都给我第一时间弄到武汉来!”他的赤子之心,在惟念时艰,方显勇毅本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国家危难之际,我们看到了一群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们,纷纷站出来抗击疫情。有南安爱心企业家捐赠的价值超22万元的3000箱功能性饮料,助力湖北抗“疫”;有武汉企业家捐赠20万元,助力体校方舱医院;越秀一家民营企业向湖北捐赠12台负压式救护车;广州蓝月亮向湖北捐赠1800瓶漂白水和1200瓶洗手液;宣城一民营企业家向湖北战“疫”医院捐赠10万余枚鸡蛋……湖北能够创造大决战奇迹、中国“战疫”能够取得如此佳绩,正是因为“群”的力量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精神”,而这些企业家的捐赠恰好就属于“群”力量之一。

    与来自全国各地千军万马的支援相比,与诸多企业家数额巨大的支持相比,还有数之不尽的平凡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做着看上去显得微不足道的事情。有藏族作家次仁罗布跑遍拉萨全城,寻得两件防护服送往湖北;有作家周梅森到处托人寻得一副护目镜送往湖北;有湖北人张科滞留曼谷,从曼谷购得20盒口罩,托人送回湖北;拥有89万微博粉丝的博主ck寻求海外经销商渠道,从印度抢到12000只n95口罩托人带回中国,支援“疫”线;电影《我不是药神》原型陆勇在印度购得数量可观的3m口罩托人带回中国,支援“疫”线……无数平凡人有捐款的、有捐爱心蔬菜的、有捐口罩的、有捐消毒水的、有捐防护服的,在武汉战“疫”的日子里,无数平凡人把老祖宗留下的雪中送炭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硬仗,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大运河、都江堰等建筑工程能够创造奇迹,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团结奋斗;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离不开亿万中国人民同生共死、同仇敌忾;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而当前的新冠疫情,想要取得最终胜利,同样离不开14亿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人心齐,泰山移。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寻得一副护目镜,一只口罩,都是对抗疫的支持。无论是平凡人捐赠一只口罩,还是企业家捐赠十所医院,都是凡人雪中送炭的中国力量。

    从疫情之初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到如今全国各地“相顾无声只有爱满箱”,从普通人捐赠一副护目镜到企业家捐建十所医院,不仅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雪中送炭的中国力量,而且也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一个有着强大民族凝聚力的中国,一个温暖不断流动在人们心中的中国,一个必定能取得战疫胜利的中国。在这场无硝烟的疫情中,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点滴力量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相信有无数凡人雪中送炭的中国力量,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指日可待。

    一本无障碍读国学的心爱之作——《老子》,是我学习传统文化经常翻阅的枕边书。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逐一进行注释、给出译文并加以评析,对普通人理解每章意蕴帮助甚大。其中,“上善若水”篇,概括了水之善利万物、不争、处卑下之地的三大品德,其蕴含的为人处世哲理,至今仍然值得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好好品悟、借鉴。

    学习水的仁爱利他品德,用奋斗的青春书写家国大爱。水是生命之源。它无怨无悔、默默无闻,滋润大地、滋养生命,赋予自然灵气,让世界充满生机,而不求任何回报,彰显着仁爱利他的奉献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仁爱奉献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而发扬光大,成为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因子。在全民战疫中,无数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普通群众,以仁爱之心、奉献之举合力共抗疫魔,赢得了世人瞩目的阶段性胜利。学习水的仁爱利他品性,需要青年人像雷锋、杜富国、黄文秀、李文亮那样,心怀家国、矢志不渝,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融入无私无畏的拼搏奉献中,用水一般的优秀品质尽责于工作,尽责于社会,尽责于家国,让奋斗的青春闪耀时代光芒。

    学习水的谦恭礼让品德,用包容的心态赢得和谐共进。水性柔顺,决之则流、堵之则止,谦逊低调、不争名利。学习水的谦恭礼让品性,需要青年人学会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各种竞争,像水那样工作,像水那样助人,像水那样处世,摒弃争名夺利、斤斤计较,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让内心变得豁达自信,让人与人之间减少纷争,让家庭更和睦、同事更团结、社会更祥和,这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所在。同时,需要青年人像水那样涵养包容的宽广胸怀,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善于包容他人的缺点,对他人的错误多一点宽容、多一些帮助。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青年人拥有谦恭礼让、包容互助的品德,就一定能干成事、成大事。

    学习水的“善处地”品德,时刻摆正位置彰显人生价值。水有填充低洼、汇积成渊的天性。正如老子所说,它“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水随需而成形,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学习水的“善处地”品性,青年人应善于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架子,勇敢地走向基层、走向练兵场,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彰显价值,获得成长。而热衷于搞自我设计,尊高处优、投机取巧,只会拔苗助长、欲速不达。你也许是山间一泓清泉,那就在欢快的跳跃中奏响叮咚之曲,为人们送来大自然的温馨惬意;你也许是高峡平湖的江水,那就蓄势而发,时刻准备奔流而下发电蓄能;你也许是农民田间滴灌的细流,那就温柔轻抚,细细滋润待长秧苗……青年人只要时刻摆正自己位置,甘做一块“革命的砖头”,就能更好地施展才华,更好地造福人民、成就自我。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

    10月31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公布。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体目标。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该认真研读,从中体会我们党执政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以及自信从容。

    初心不改永为民。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建党之初,一路走来,历经风雨,从未变色,从未变味、从未变动。红色政权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公报提出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都要瞻仰革命先烈,就是向全党传递这个信号;公报提出的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中,有四个与党的建设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搞功过相抵,说明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没有变味的,变味的做法就要受到惩罚;这次提出的十三个“坚持和完善”,都是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党成立和执政以来,历经了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的重重考验,初心依旧。

    着眼百年担使命。百年梦想,代代接力。我们党提出的纲领是伟大的,是坚持了全球观、人类观、人民观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两个百年梦想的伟大目标。说明了我们党敢于有梦、敢于追梦、敢于亮梦、敢于成梦。因为有人民的情怀,因为有历史的情怀,所以我们敢于有梦;因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世界需要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所以,我们必须追梦;因为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人民是需要教育引导才能更加明晰方向,搜易我们必须亮梦;因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党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有实现伟大梦想的实力和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能够成梦。此次提出“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目的就是再次表明,我们党担当百年使命的自觉和责任。

    自我革新更自信。我们党坚持自我革命,从来都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于法律。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十九大提出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其中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居首。目的就是告诫全党,时刻不忘自身使命,不忘加强自身修养。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共产党是负责任的大党,不但要搞好中国人民的事情,还要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推动人类名义共同体的构建,说明了我们党的自信。

    文档为doc格式。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一

    这一期青年大学习主题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文化建设部分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可以讲文化自信是处于一种基础性的地位。为什么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提得这么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我们讲文化自信是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基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力强盛,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也会比较繁荣。

    第二,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就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一个动力之源。总书记的论述深刻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和逻辑,马克思主义讲经济是基础,但同时也讲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第三,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有以上三种文化的支撑,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也正是在这点上,是其他民族乃至政党所难以比拟的。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呼唤着文化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成功带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催生着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

    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共构、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争鸣,诗词歌赋书画小说等百花齐放,共同铸就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座璀璨夺目的丰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有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无疑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坚定,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

    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之“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实践源泉和现实基础。在70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非凡成就;在70年历程中先后凝成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清正廉洁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精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品格和形象;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体育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证明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成就和实力。

    时代永远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创造、为学术艺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广泛课题和广阔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中华民族自古就信奉“和而不同”原则,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文明关系上,既满腔热情,又理性平和,是最能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敦煌时特别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个别国家的“背约”“退群”“筑墙”,并不能扭转国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的现实,并不能违背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理想追求。割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只会削弱自身的“软实力”。

    而文化自信的国家和人民,对自身的文化越是自信,越会积极地敞开胸怀,与其他文明平等开展交流对话,积极接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重要的理论创新。坚持文化自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我们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文化兴民族兴,文化强民族强。坚持文化自信,关键要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组织专门团队集中攻关,提炼形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研发推出一批国外民众喜欢的文创产品,让中华优秀文化看得见、带得走。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创作和翻译更多适合走出去的图书、戏剧、音乐、美术、电视剧等,打造更多体现国家水准、展示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深化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打造中蒙新闻论坛、内蒙古文化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文化交流品牌,加强媒体、智库、民间等多层次合作,广交深交朋友,以民心相通促进互联互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可以概括四句话: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第二,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三,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一言以蔽之,当今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

    第四,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放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期我们学习的主题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离不开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显著优势。本期网上团课,共青团广东省委邀请团中央青年讲师团讲师,南方杂志社第二党支部书记、时政部主任李焱鑫,为我们专题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力量。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有效的、管用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会议上用“13个坚持”系统总结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行?,“中国之治”的美好前景清晰可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制度。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真正发挥和不断增强我国的制度优势。

    制度是治理的依据,制度的性质决定治理的方式;治理是制度的实践,制度的实践过程就是治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依靠的正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做为根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做为保障。“中国之治”源于“中国之制”,体现了中国智慧。

    宏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我们要在工作中淬炼思想、锻炼本领,紧紧跟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三

    党的十九大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标志性意义。_,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帮助读者深刻领会、学懂弄通做实,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邀请各界名家、专家畅谈十九大,他们将结合各自的实际谈体会、谈收获、谈打算。敬请关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以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是前所未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定位是前所未有的,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指出的方向、提出的任务是前所未有的!”17日,北京气温骤降,窗内却温暖如春,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谈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体会时,不仅一字一句背诵了报告的多处原文,更满怀激情地一连用了3个“前所未有”来概括自己的切身感受,他坦言最近一直在阅读和深入思考十九大报告,“获得了很多启发”。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王蒙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什么是美好生活?仅仅gdp高了,物质水平提升了,收入增加了,就是美好生活了吗?当然不是,美好生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富起来之后,人民都渴求更加丰富、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品,希望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这些都是构成美好生活的文化指标。而一旦缺少了精神文明,各种错误思潮、社会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让王蒙体会更加深刻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清晰、明确、深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了我们文化的根脉、本原。”王蒙说,“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际上也阐明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历史上,曾发生了将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的一些认识,实际上,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思想,哪一个不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呢?怎么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王蒙认为,“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则是讲清楚了文化自信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语境,离开了这个语境再谈文化自信,就容易走偏。”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持续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此后,理论界对文化自信以及由此形成的“四个自信”的学习、研究和阐释的文章,如“井喷”般见诸报刊。有学者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底气,有学者论述了践行文化自信的思路,等等。这些研究对切实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乃至“四个自信”的思想真谛并将其转化为实践,具有较大启示。然而,某些研究阐释习近平“四个自信”思想的文章中,却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未能消除的被毛泽东批评的“党八股”现象、被邓小平批评的“形式主义”现象以及被习近平批评的“标签化、空泛化”现象。

    首先,关于习近平的文化自信及“四个自信”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蕴含的思想逻辑。诸多文章在梳理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和“四个自信”的重要论断时,几乎都没有注明出处,只是简单表达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对这些引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作考察,大致可将其分为四种情况:其一,在新华社播发的习近平讲话全文或从新华社关于习近平出席某次重要会议并作讲话的统发稿中,可查到该论述。其二,在上述两条渠道中都找不到,但可在党报发表的记者综述或采访稿中核查到,其权威性虽低于第一种状况,但可间接判断其准确性。如有文章报道:“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1]这一重要论述的出处,是三天后(2014年3月10日)《贵州日报》登载的记者采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侧记》,以及3月13日《人民日报》登载的记者采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其三,出现在网络或微信公众号中的记者综述中的习近平相关论述,其权威性和准确性都大打折扣。如有文章报道:“2014年12月20日下午,习近平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1]在新华社关于习近平此次考察澳门的正式通讯稿中,查找不到该段原文。其四,则是对习近平的讲话乱贴“标签”,诸多文章热衷于“以讹传讹”,如有文章把“文化自信是基础”的论断,硬生生地放到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并且还拉来了习近平的另一论断:“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上述情况表明,对习近平的文化自信和“四个自信”思想乃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和宣传,一定要作严肃考证,不能照抄照传,甚至“以讹传讹”,这不仅会败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声誉,而且会搞乱习近平“四个自信”思想的形成逻辑。因此,厘清习近平“四个自信”思想的形成过程,从中揭示其思想逻辑,是研究和宣传“四个自信”的必要前提。

    最后,关于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同“三个自信”的关系及其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很多学者在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后,为了论证文化自信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贬低“三个自信”的价值。如有学者认为:“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3]这一为了突出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空泛言辞,轻易地把语焉不详的所谓“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说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同时他认为,“增加文化自信”,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而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逻辑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四个自信’一并提出突破了”对社会主义内涵认识的“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统一的“逻辑框架,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其首要价值就在于超越了对社会主义内涵认识的传统思维定式,进而为我们深入破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4]这同样是空泛的论述,因为整篇论文并没有说明“对社会主义内涵认识的传统思维定式”是什么,文化自信的提出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传统思维定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怎样的内涵和外延上作了“进一步完善”。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把“道路、理论、制度”的统一视为“传统思维定式”,又非常实用主义,即为了论证一个新提法的历史定位,而毫无顾忌地贬低原有论断。

    2016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5]上述学者的观点,至少为我们提出了关于学习、研究和宣传“四个自信”的三个问题:其一,如何厘清“四个自信”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习近平“四个自信”思想的逻辑演进;其二,如何厘清文化自信的内涵,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同文化自觉的关系;其三,如何厘清文化自信同“三个自信”的关系及其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四个自信”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乃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五

    本期我们学习的主题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离不开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显著优势。本期网上团课,共青团广东省委邀请团中央青年讲师团讲师,南方杂志社第二党支部书记、时政部主任李焱鑫,为我们专题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力量。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六

    10月28日至3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召开期间,我通过网络、电视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大会精神,并实时观看了新闻发布会和会议公报。大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关于推进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脱离社会制度的抽象的现代化,而是在具体社会制度下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并就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含丰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看,要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方位,不忘执政初心,继往开来推进党的事业。从理论逻辑看,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牢记执政使命,掌握执政规律,完善执政体系。从实践逻辑看,领导近14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二、关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可以说,党的领导体系建设是根本,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和保障。同时,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六个方面制度: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三、关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崛起,它不仅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还开始向强起来转变。中国能不断创造转变的奇迹,不仅是因为有着强大的物质力量,还因为有着强大的精神基础。只有宝贵的精神,才能保证这个国家能够长期屹立不倒。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也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引领,这个精神引领就是“中国精神”。

    中国不管处于何时,社会主义发展到何种程度,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党和人民不仅需要在物质力量、经济基础上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在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上立于不败之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构筑中国精神,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统筹推进、久久为功,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突出质量效益、绿色导向、三产融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咬定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切实抓好巡视整改,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七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呼唤着文化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成功带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催生着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

    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共构、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争鸣,诗词歌赋书画小说等百花齐放,共同铸就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座璀璨夺目的丰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有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无疑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坚定,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

    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之“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实践源泉和现实基础。在70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非凡成就;在70年历程中先后凝成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清正廉洁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精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品格和形象;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体育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证明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成就和实力。

    时代永远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创造、为学术艺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广泛课题和广阔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中华民族自古就信奉“和而不同”原则,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文明关系上,既满腔热情,又理性平和,是最能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敦煌时特别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个别国家的“背约”“退群”“筑墙”,并不能扭转国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的现实,并不能违背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理想追求。割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只会削弱自身的“软实力”。

    而文化自信的国家和人民,对自身的文化越是自信,越会积极地敞开胸怀,与其他文明平等开展交流对话,积极接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八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的对于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中国文化强调根源的活力,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使得中国文化不断活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之后,文化的开放与创造始终处于改革事业的前沿,为政治、经济建设提供先进思想的能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至少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意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城乡均等、区域均衡、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最终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队伍人才济济,文艺创作实现百花齐放的格局;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不断凸显中国的国际形象。

    今天,我们处在全球化、大变革的时代,那种单一文化谱系传统的环境已不存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其深刻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硬实力提高显著,但我们的软实力还有较大差距。

    比如,中国目前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在高精尖产品上,我们却缺乏优势。这里的差距,就体现在了品质上,而品质上的差距,又跟人的素质有关。我们可以认为,文化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有力推动。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二一三年十二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九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坚定,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

    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