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14篇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 行政公文 ]

    行政公文 发布时间:2024-01-09 07:21:22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初一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习授课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初一教案的实例,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和借鉴。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一教学目标: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东南亚的风景。教学重点:东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初一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习授课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初一教案的实例,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和借鉴。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一

    教学目标: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便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南半岛上的许多河流的源头都在中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他们找出来。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动]:

    为什么分布在这里?有怎样的好处?有什么弊端?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历的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请同学们看一下阅读材料。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课后练习]:1、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板书设计: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二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知识目标: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等。

    在地图上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海峡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新授课。

    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启发,互动,提问?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会分析地图,及时动手记笔记。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一)导入新课。

    我们居住在这个美丽星球上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它么?接下来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探索和了解地球吧。同学们,你们知道的中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呢?(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那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又是谁?(杨利伟)。

    播放ppt,展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提问:看这张图片有没发现什么特点?

    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1、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步骤一:世界海陆分布。

    教师:翻开课本26页,我们一起来看下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学生:(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教师;通过看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我们是不是清清楚楚的看到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快速记忆,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说明,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世界海陆分布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而是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边说边在地球仪上指示)。

    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教师:下面阅读下书本“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部分,谈感想。

    学生:略。

    (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步骤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2、首先,读课本图2.5,认识下“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

    (课件展示)大陆:指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大陆块;

    半岛:指陆地延伸进海洋的部分;

    岛屿:指与大陆分离,面积较小的陆地;

    海洋:面积广大且包围大陆的水系。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三

    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

    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

    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

    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xx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四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热带雨林的危机。

    3、巴西主要的热点经济作物。

    4、巴西的工业布局及城市分布特点。

    1、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分布图,掌握巴西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

    2、运用巴西的矿产资源图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巴西工业区的影响。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热带雨林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媒体。

    1、教学环节。

    2、教学内容。

    3、补充与反馈。

    4、课前预习。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

    重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巴西。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

    电脑播出巴西的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读图回答:

    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

    (提问):

    (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地理位置决定。

    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教师提供图表总结。

    1、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2、提供全球气候。

    3、提供新鲜空气。

    4、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5、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6、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

    (活动):由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

    1、林业部长。

    2、外国开发商。

    3、当地农民。

    4、生态学家。

    (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二、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看图9.35请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总结: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1、导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

    (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

    (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

    (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

    (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3、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便于发展重工业;而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

    总结:的确,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凉爽宜人。)。

    (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2)进口能源。

    (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

    (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板书设计:

    一、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南半球,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二、热带雨林的危机。

    1、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2、提供全球气候。

    3、提供新鲜空气。

    4、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5、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6、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7、热带雨林的保护。

    三、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剑麻。

    四、民族工业的发展。

    1、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2、人口和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五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六

    2.本节的知识点有二个: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学情分析1.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及概括能力不强,空间想象力也不够丰富。

    2.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总结出地球运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符合学生由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2、理解地球自运动分别产生的地理现象;。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引导学生读出北半球中的季节差异及太阳的东升落1、讲神话故事。

    提醒:晨昏线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归纳出自转的定义及其性质;。

    观察晨昏线,小组探讨出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日心说”的意义观察地球公转得出公转的性质;。

    观察二分二至图,完成太阳直射点位置表格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标注二分二至。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七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习,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八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九

    知识目标:

    (1)识记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

    (2)识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3)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起源及教徒的主要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和《世界语言的分布图》能从图中获得人种和语言的分布等知识。

    (2)运用地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德育目标:

    (1)树立民族平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

    (2)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观念。

    二、教学重点。

    1.世界三大人种及主要分布地区。

    2.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3.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三、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六大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目标。

    (1)识记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

    (2)识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3)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起源及教徒的主要分布地区。

    预习思考题:课课练—课前指导。

    (二)导入新课。

    在一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外国人,他们与中国人相同吗?不仅人种不同,语言、宗教方面也有差别,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三)揭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四)自学指导。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十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十一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数呈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气候特征。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学生根据所给资料分组讨论——同样是在北纬15°-30°范围内的西亚、北非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在气候特征上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教师提供资料,包括两个地区的景观图、气温降水图、洋流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表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十二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十三

    第8课两极地区。

    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5、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6、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7、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8、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辅助讲解,分组讨论,合作突。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6----------60。

    导入新课。

    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1、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2、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

    1、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中考资源网(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58--59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二、自然环境和资源。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

    3、过渡: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59页图,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4、阅读58页页教材插图,归纳总结:两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5、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保护极地环境。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总结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设计。

    8课两极地区一、一、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1、主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二、自然环境和资源1、地理位置2、气候特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3、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极地的保护。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篇十四

    [日本映象]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最新初一地理教案范文(1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