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七年级,23篇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 党团范文 ]

    党团范文 时间:2023-11-07 19:40:51 热度:17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学工作计划的评估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Pdf下载Word下载下载Pdf文档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学工作计划的评估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Pdf下载 Word下载 下载Pdf文档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一

    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二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4、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二、过程

    教师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

    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三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2课时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四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种子萌发的条件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书本p92: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

    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j)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六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1、重点:酸雨探究实验,其他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难点:设计酸雨探究实验的方案,掌握实验的注意要点,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探究提示、练习设置、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1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向学生展示一些“温室效应”与“酸雨”带给环境危害的图片和没污染环境图片,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呈现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之大,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共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北极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白雪茫茫,北极熊。

    教师:冰天雪地,就像图片这样对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极熊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想象中的森林应该是这样子的,茂密葱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在欧洲的建筑上他们经常会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华丽美观,大家看一下这些雕塑,经过了60年的变迁,已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还有我国著名景点乐山大佛,非常雄伟、壮观,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它从当初的炯炯有神变得千疮百孔。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时候却牺牲了环境作为代价,同样环境也将反作用于我们,大家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温室效应”和“酸雨”带给我们危害。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采用小组竞赛的课堂形式,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倒扣一分。让学生阅读实验探究和ppt图片上的信息,完成给出的两道填空题。

    教师:讲解ph值(酸碱度)的相关知识,并对两种溶液作酸碱判断。结合图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过程,普及我国酸雨类型以及分布地区。分析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适当提问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原理。再让学生了解完整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有兴趣可以回家去做实验。提问“如果将实验中的20颗绿豆改为5颗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不好,因为5颗绿豆实验结果有随机性。

    教师:结合实验数据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酸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讲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

    1、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2、不一定,那些物质会随着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教师:点评答案,再用两道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还有如何控制废旧电池污染的措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普及两个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水俣病、痛痛病)。教育学生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给予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全球性污染问题“酸雨”和“废旧电池污染”,还有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其导致的危害。再给予同学两个思考讨论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答完之后点评答案。讲解“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和它导致的危害,再给出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从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播放“保护环境公益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整个课堂的表现给予点评,赞扬第一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课堂结束,布置作业。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七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八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学习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习生物学?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九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十

    (一)知识:

    1、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3、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二)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数量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2课时

    (二)新课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

    生:讨论,交流从图中发现的问题,绘制曲线图

    师:巡回指导

    生:讨论,计算,交流

    师生交流: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和我国人口状况的有关问题

    生:分组热烈讨论,发表看法

    2、环境问题严峻

    生:积极讨论,交流,发言

    (1)实验探究: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对照实验过程

    (3)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师: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互相补充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自我评价:1、2思维拓展

    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一、环境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二、环境问题严峻

    酸雨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十一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习: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十二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这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径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本节的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1课时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实验,第3课时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及意义。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可以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通过概述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或结果,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教学内容如下:

    科学家

    实验过程或结果

    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1648

    柳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1771

    钟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将小鼠与植物同时放入密封的钟罩内,小鼠生活正常

    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1779

    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1782

    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o2,释放o2

    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索热尔1804

    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减去o2释放量

    水是原料

    萨克斯1864

    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有机物是产物

    其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要珍惜学习知识的机会;二是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三是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分析其原料、条件和产物,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做准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有:

    (1)选叶遮光应先暗处理。应选择生长健壮,便于接受光照的叶片,经过遮光处理后,再放入暗处2~3天。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2)对遮光——暗处理材料的光照时间应视光强度而定。实验当天的上午,强光照射3~4小时,下午实验效果显著;若上午使用实验材料,则必须在夜间用灯光照射处理材料,光线不强应延长光照时间。

    (3)酒精脱色过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热法(水浴)。当叶片在酒精里呈黄白色时,应先熄灭酒精灯。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准备好湿抹布,一旦出现问题不要慌乱。

    (4)酒精脱色处理的叶片脆而硬,用热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叶片经过水化处理而变软,并为碘与淀粉的反应创造条件。

    (5)滴加碘液的同时,注意观察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

    (6)处理好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要力争演示成功,这两个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总结可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另外在进行演示之前要简要介绍实验装置和基本原理,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实际上是对光合作用假设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检验证明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假设是成立的,从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教学时在每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每个实验揭示的问题。当一组探索性实验完成后,应指导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等问题。

    第3课时在上述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产物的实验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光合作用的实质

    (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

    引言: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结构有着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柳苗生长之迷说起。

    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定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一株大树那粗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变化来的。果真是这样吗?怎样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是通过探究过程寻求有关自然界各种问题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长之迷也是如此。

    在课前查资料的基础上,请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海尔蒙特的实验。

    小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板书:海尔蒙特柳苗生长之迷说明柳苗的增重来自水)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气时,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扮演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和太阳,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配合投影图)。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板书:普利斯特利钟罩内的实验说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学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书:英格豪斯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说明光的重要性)

    提问: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

    讲述:那么,在光照下绿色植物究竟释放什么气体?这种气体是否与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关呢?后来,科学家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明确了这种气体就是氧气。

    阅读材料:"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对光合作用首次进行定量测定,发现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因此他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这也与海尔蒙特的结论相吻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萨克斯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这样,柳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提问: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谢尼伯发现光照时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产物是氧;索热尔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萨克斯发现光照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这样一个生产加工的过程是在哪进行的呢?

    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阳光;产物是淀粉和氧;场所是叶绿体。

    引言: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我们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做出了初步的解释。怎样检验我们对问题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来做一组探索性实验。(板书:二、探索光合作用)

    小组讨论: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同学们能够设计出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为什么?然后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一部分,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思考叶片部分遮光的目的。

    发给每组一片经上述处理后的天竺葵叶片,请参与上述实验过程的同学进行说明。

    但是如何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存在,直接用碘液滴在叶片上行不行?还很难回答。

    指出:叶绿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用隔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操作:将叶片上的黑纸片取下,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将这一套装置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讨论:能否将装有酒精的小烧杯直接加热?(不能,酒精容易燃烧)

    观察:加热过程中,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分析说明:绿叶变成黄白色及酒精变成绿色的原因。

    操作:将酒精灯熄灭,用镊子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将漂洗干净的叶片平铺在培养皿中,滴加几滴碘液。放置片刻。(此时将实验台收拾整理)

    观察:用清水洗去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得出结论:经过部分遮光处理的叶片遇碘液后,见光部分呈深蓝色,表明有淀粉产生;遮光部分不变色,表明没有淀粉产生。说明绿叶合成淀粉需要光。由此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那么,光合作用还有其他产物吗?

    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介绍实验装置,并让同学看到试管中上升的小气泡,解释排水集气法。然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试管中的气体,请注意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光合作用产生的助燃气体是什么气体?

    总结: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氧。

    演示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说明两套实验装置的不同在于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盛有清水,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分别取两枚叶片,进行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的处理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说明原因。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证明: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往水里吹气,能产生淀粉吗?可见,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以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

    演示实验: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实验,根据现象说明问题,得出结论。

    以上实验验证了我们对光合作用的解释是正确的。

    教学设计方案

    启发学生回答

    提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把"绿色工厂"的生产过程表示出来吗?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光合作用的公式:(板书: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思考:在光合作用的公式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板书: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引导学生回忆种子的成分中有哪两大类物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由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气。

    提问:在物质变化的同时,还有什么变化发生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根据公式及实质用语言表述什么是光合作用。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上光合作用概念的有关内容,并做出标记。(板书: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对绿色植物本身、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板书: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据科学家估计,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机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达4500亿吨左右。

    (板书:(一)食物来源)

    提问:我们人进行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从哪来的呢?食物中的能量又是从哪来的呢?

    讨论回答后总结:不仅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光能,我们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都是现在或过去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太阳能。

    据估计,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进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电能,可达1700万亿度。现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一年所消耗的能量仅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板书:(二)能量来源)

    提问:人和动物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

    分析总结:生物呼吸时消耗了很多氧气,产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烧同样要消耗很多氧气而产生很多二氧化碳。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中可达1万吨左右。照这样的速度,大气中的氧气在300年左右就会被用完。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过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归功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据估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吨,释放出氧气0.73吨。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释放出的氧气,可以达到4800亿吨左右。(板书:

    (三)氧气的来源)

    综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和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

    (板书: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农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机物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体高效种植,可以将植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食物来源

    (二)能量来源

    (三)氧气的来源

    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十三

    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1课时。

    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

    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

    (1)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了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请你把图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生总结: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某一特征,把它们分为几大类;然后将其中一类根据某一特征分为若干类……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生物全部分开。

    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分类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

    学生试着归纳: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对生物进行了一些大概的分类,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总结生物的分类依据吧。

    结合课本和课件,师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程度,逐级分类。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来进行。如根据不同真菌形态结构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和霉菌等类群。

    通过对教材不断探索,以及对学生知识衔接与能力的考虑,我大胆地将教材的设计打乱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动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将本课的分类与分类的依据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归纳,层层推进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十四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而且还需要无机盐。

    2、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合理施肥和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备知识,是理解植物矿质代谢的重要基础,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是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必备基础知识,因此这两部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中借助两个演示实验对这些内容加以说明,但土壤溶液中的无机盐进入根毛内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基础知识,不能立即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证明植物的生活确实需要无机盐,而且所需的无机盐是从土壤溶液里吸收的;加之,根吸收无机盐的实验在一堂课是不易看到结果的。教师还可以收集大量的生活资料或图片,或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汇报等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了解很少,因此,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认识,创造条件,开设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帮助消化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中出现了有关"无机盐"的概念,但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在讲解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之前,必须先讲明无机盐是什么。为了保证证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而蒸馏水中不含有无机盐的演示实验成功,要注意玻璃板一定要洁净,避免由于玻璃板本身的污迹引起误解。

    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短期内不容易看到成效,因此要提早准备这个实验,以便到讲课的时候能够看到实验的结果。在准备和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加,使他们看到实验的全过程,相信实验的结果是真实的。实验用的植株最好是幼苗。土壤浸出液中再加以适当浓度的含氮、磷、钾的化肥,实验效果就会更明显。

    但关于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只通过演示实验是不容易完全看出来的,可以请学生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彩色插图进行了解,教师再帮助分析每一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缺乏时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可以列表边分析边说明。

    在本节课的内容中,联系农业生产的知识较多。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无机盐的概念以及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联系农业生产实际,了解什么是合理施肥,无土栽培等概念。可以结合生产经验和正在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从道理上加以联系,或者利用有关的录像加以说明。

    在本节课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化学肥料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使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

    重点: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对根吸收无机盐以及无土栽培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手段: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无机盐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参与和观察,了解本节的各知识点。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尽量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例子或问题,以便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课前布置完成下列两项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完成课本64页演示实验和无土栽培几种植物。

    2、学习收集有关"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资料

    1、提问: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么?

    2、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演示实验:"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也就是说在土壤溶液中含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2、讲解:

    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留下灰白色的物质,而蒸馏水蒸发后没有灰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组织参与课本64页实验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无机盐的作用。

    3、总结: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无机盐由根吸收,无机盐使植物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4、组织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注意:学生汇报的资料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应及时纠正。)

    5、出示图片或录像,介绍不同种类的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作用(重点是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并指导学生进行列表归纳。

    (三)合理施肥:

    1、提出问题:请根据不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判断不同植物需要增加哪一类无机盐,如:小麦、白菜、马铃薯等。

    2、组织学生讨论。

    3、讲解:

    (1)土壤中的无机盐,特别是氮、磷、钾等,不断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须补充才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

    (2)不同植物的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人们对各种植物的需求部分不一样,对无机盐的需求种类也不一样,因为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3)肥料分为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但分别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在施肥时应当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

    (四)无土栽培:

    1、组织参与无土栽培植物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无土栽培技术应用的录像。

    3、组织学生讨论无土栽培的概念、意义及应用价值。

    4、总结:

    (1)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2)无土栽培法,有许多优点。人口增多使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非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无土栽培法生产的水果和蔬菜还会含有更多的营养成份;用营养液栽培法种植植物更便宜,更利于保护环境。无土栽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不需要艰辛的体力。

    三、巩固:

    请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判断家中种植的花卉对无机盐的摄取是否合理,你将如何改进。写出有关报告。

    第四节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土壤溶液中含有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课本65页表,可用投影展示)

    三、合理施肥:

    1、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

    2、不同植物或同一种植物不同生长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四、无土栽培--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十五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实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重点: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态结构对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难点:松的形态结构与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学生对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节学习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对于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的这方面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手段: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问题: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总结: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实。

    (2)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是不裸露的,属于被子植物。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这一类种子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松的生活环境: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而且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缝隙中。

    (二)松的形态结构:

    1、出示有关松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松的根、茎、叶等结构的形态特征,分析松为什么能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

    2、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3、总结、补充: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叶呈针状。

    4、出示录像或挂图:简单介绍松的生殖过程。

    注意:由于学生没有较多有关传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绍的内容一定要很简单。

    重点强调一点: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种子,且种子是裸露的,带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介绍我国的裸子植物。

    2、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总结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纠正和补充。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和经济意义:

    1、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出示有关介绍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

    3、总结、补充。

    三、作业:

    请学生列表总结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4、自然界:自然界(naturalworld),一般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而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可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大气层、水、土壤岩石和生物圈。社会环境指人类的创造物,例如工农业、城市、交通、娱乐场所、文物古迹和风景区等。在自然界,社会环境又称为人工环境,是注入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难以分开。自然界(4张)自然界,指整个存在的世界,既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也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的人类社会。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狭义的自然又称大自然,是指自然科学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不包括人类社会在内。多自然现象仍是一个谜团,科学家尚无法准确解释其间的神秘,同时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却极具魅力,释放出地球大自然所独有的绚丽。以下是全球十大最壮观的神秘自然现象,绚丽多彩的北极光、预示恶劣天气的乳房云、像冰矛一样的融凝冰柱等。北极光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色之...必应搜索更多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十六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学习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习生物学?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十七

    知识目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什么是生物

    1、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2、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3、学生拿出自带的物体。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设计意图: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二、生物的特征

    1、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2、结合自身,分析表述。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3、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小结

    本课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的第一课,首要问题是解决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从而总结出生物的特征。内容比较易懂,和学生每天的生命活动相关,学起来很容易。

    在小组讨论生物的特征的时候,对于能呼吸,能排泄这种每时每刻都进行的生命活动,更容易被忽略。稍加提示就会想起。对于应激性这种专业术语学生理解不太好,但是换种说法,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后,就易理解得多。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处了病毒。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十八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2课时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十九

    通过此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1——2课时。

    一些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装置、材料、录像、课件等。

    1、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和实验过程。

    2、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诉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诉学生)。

    3、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实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实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配合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应给予鼓励。

    五、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六、备注。

    1、现在录像器材便宜,摄像技术简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播放录像时,要注意暂停键等功能键的使用。因为一气儿将录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时候,边放边结合录像讲解效果比较好。

    2、教师可自己或请专业人员制作能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从百度等搜索网站寻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课件做参考。

    3、通过搜索网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有的学生如果想利用仪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变化的话,可告诉学生直接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检测仪”、“空气中氧气浓度检测仪”等字样在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时要提醒学生文明上网。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二十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知识体系图解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 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第三节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实验目的: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条

    1、取粗细大小相当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条三根(枝条上所带叶片数相等),将三根枝条底部分别斜切,观察其韧皮部。木质部和髓。

    2、将一根枝条的韧皮部蜡封。方法是按木质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将小纸片刻成

    形,盖在一枝条断面处,使其韧皮部露出,将小蜡烛点燃,使其蜡液滴在韧皮部断面上,待蜡凝固后,取走纸片。

    3、将一根枝条的木质部蜡封。用同样方法将小纸片刻成相应的形状盖在枝条断面的韧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质部,将蜡液滴在木质部断面上,取走纸片。

    4、第三根枝条不做任何处理。

    5、将三根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个瓶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几小时后观察现象并完成观察记录。

    甲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这能说明蜡封韧皮部不影响枝条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萎蔫,说明蜡封木质部阻碍枝条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

    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此实验为什么要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二十一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课件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二十二

    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和用茎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义;

    3、了解组织培养的意义、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

    通过植物营养繁殖操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通过了解我国组织培养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实例,增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知识体系图解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义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茎繁殖的种类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和其它两种比较(压条、扦插)操作起来较复杂,技术性相对较强。

    从嫁接的意义上看:嫁接又是果树栽培上一种广泛运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品质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还可以通过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通过嫁接还可以改善果实的品质。所以说:嫁接的技术在农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概念上讲,组织培养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物上(培养基)、在无菌的条件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规模发展及利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

    从原理上讲: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离体情况下,培养植物体上的一个体细胞使其生长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从意义上讲:组织培养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和细胞大量培养上。

    3、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和准备营养繁殖的教具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学生一般认为: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而植物体上的一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能培养出一株植物体,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明白:植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产生完整的植株。

    本节课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营养繁殖的具体技术,而是把营养繁殖与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扦插时为什么要选择健壮的枝条?这可以联系有机物的贮藏。

    关于扦插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壮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条,将枝条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温暖向阳的条件下,不久就在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课时可以展示长有不定根的枝条。

    关于嫁接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对红梅、碧桃、菊花等进行嫁接,上课时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体。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本章还安排了一节实习。为了便于上好实习课,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进行操作练习。

    关于组织培养,最好在课前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组织培养具有多项用途,千万不能让学生得出片面的结论,以为组织培养只是一项用来进行营养繁殖的先进技术。

    重点: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义;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难点:通过演示实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增加对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感性认识。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相结合。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解,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繁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一、用茎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压条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动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装入潮湿的沙子,并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湿润,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种植株:

    (1)各种球茎;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于沙中;

    (3)切下一块甘蔗茎埋于沙中;

    (4)一段竹子,把节埋在沙里;

    (5)胡萝卜、小萝卜和甜菜每样都要带些根;

    (6)一个洋葱头;

    (7)一段鸢尾属植物的茎;

    (8)含有芽眼的土豆块;

    (9)一根柳枝等。

    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篇二十三

    1.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2.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对问题的分析,培养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植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第八章就是对前七章的小结。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1.从结构上看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关于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植物体的知识,学生在第一章里就已经学过,但是他们很难真正理解。以后学生又学习了植物体六种器官的基本知识,并且通过实验亲自进行了观察。所以教师可以用一两种营养器官为例,结合有关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在复习有关细胞、胞间连丝、维管束等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胞间连丝和维管束这两条主线,认识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本课的引言,教师可以采取复习提问的方式进行:

    (1)组成植物体的器官有哪些种?它们主要有什么功能?

    (2)这些器官是彼此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

    这些器官是怎样联系的?让我们从一个苹果说起。

    利用副板书,教师画一个成熟的苹果,同时启发学生思考:

    (1)当你咬一口苹果,就会有酸甜的果汁流出,果汁里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2)哪些物质属于无机物?哪些物质属于有机物?

    (3)无机物从何而来?又是怎样进到果实里去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出植物体对水分、无机盐的吸收过程和水分、无机盐的输导途径。

    (4)有机物从何而来?怎样进到果实里去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出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简单过程,以及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输导途径。

    (5)运输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导管、筛管同属于植物体的.哪种结构?

    (6)植物体的哪些器官中有维管束?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一边利用副板书画图(课本91画图i-59),一边加以补充说明:根(成熟区及其以上部分)、茎(贯穿整个茎)、叶(叶柄、叶脉)、花(花柄、花冠)、果实(果柄、果肉)、种子(种脐)都有维管束,像桔子瓣上的丝络、丝瓜瓤、豆角两侧的“筋”等都是分布在果实里的维管束。

    教师利用黑板上所画的副板图:维管束贯穿植物的全身(模式图)告诉学生,维管束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不仅贯穿于躯体的主干,而且还伸延到各个末梢,起着支持和输导的作用,从这一点上看,维管束使植物体的六种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启发学生回忆第一章学过的知识: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着胞间连丝,胞间连丝使每个细胞与周围细胞之间彼此沟通,交流营养物质。从这一点上看,胞间连丝的存在说明植物体具有整体性。

    2.从功能上看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学生都已经学习过,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器官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六种器官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功能上认识植物体具有整体性。

    对于这部分教材的处理,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提出问题,然后再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最后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这种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问题1.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树皮的作用为什么这样重要?

    问题2.长期干旱和洪涝均会使植物体萎蔫,你能说出原因吗?

    问题3.你能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红花还需绿叶衬”的现象吗?

    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对一些复杂问题,给予解释。学生汇报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在总结中加以纠正、补充。最后,教师应该对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进行总结,指出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对营养物质的争夺上。如果人们能有意识地调节好这两类生长,就能更有效地满足人类对植物体某些器官的需求。

    1.生活中有哪些植物主要为人们提供花、果实和种子?

    2.有哪些植物主要为人们提供根、茎、叶?

    3.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调节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针对不同的植物合理施肥,适时适量的施肥、灌溉、浇水。还可以采取摘心、整枝、去叶、疏花、疏果等措施)。

    最新冀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通用2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优秀作文 读后感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