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苏教版,二年级,13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 活动总结 ]

    活动总结 发布时间:2024-05-04 23:01:04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二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进行合理安排。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下面这份精心编写的二年级语文教案,共同提高教学水平。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一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二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进行合理安排。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下面这份精心编写的二年级语文教案,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一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二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

    教法选择:

    与数学规律、计算等知识一样,“数学概念”在担负“思维基本形式”这一角色的同时,其本身还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提炼和组织,创造重现的“知识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操作、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建立表象、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寓课堂于生活,移生活于课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尽力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牢固建构起“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

    教学流程:

    一、活动——感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跳的,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两种运动?(平移和旋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移和旋转在图形世界里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出示课件)。

    (一)点的运动。

    (1)出示流星图提问:如果把一颗流星看做一个点,当它划过黑暗的夜空,流星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划过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平移直线)。

    (2)出示自行车图提问: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彩带的运动时平移还是旋转?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旋转曲线。)。

    师小结并板书:点动成线。

    (二)线的运动。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拿起一根木筷子分别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线动成面。

    追问:看看下面的直线做什么运动?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面的平移。

    小结:长方形平移长方体。

    质疑:如果让它旋转呢?

    揭示课题:面的旋转。

    (设计意图:本着“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面的旋转。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1、学生活动。

    2、交流结果。

    3、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4、师小结并板书:面动成体。(不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旋转成相同的立体图形,同一个平面图形却能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面动成体”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5、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

    6、课本第2页“找一找”:请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你想有关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呢?(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内容: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并把你的想法和伙伴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

    圆柱:有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板书:底面)通过剪切重合上下两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通过滚、摸等活动,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板书:侧面)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而且上下两个地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板书:高)。

    小结: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板书:底面)圆的圆心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板书:高),顶点到边缘的线长不是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质疑: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化图形表象,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应用——提升。

    1、辨一辨:下面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写一写: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3、连一连: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总结——反馈。

    1、今天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本节课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四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2、通过朗读词串,认识、了解常见的各种水果,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识字。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

    1、准备本课生字卡片。

    2、有条件的可准备时下市场上有的水果,或教学挂图、课件。

    3、轻快的儿童音乐。

    同学:可以带一样自身喜欢的水果。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小朋友,水果王国里有数不清的水果,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

    2、出示水果,提问:小朋友认识它们吗?

    3、同学说说认识哪些水果。

    4、过渡:今天,我们就到水果王国里去和水果娃娃们交个朋友吧。出示课文中水果的图片。

    二、出示课件或实物,认识水果。

    1、分成小组,各组发1~2种水果。请同学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闻闻气味,再选一种喜欢的说给同桌听。

    2、品尝水果,再说说味道如何。

    3、课文中有哪些水果你不认识?请同学介绍一下。

    三、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词串,注意读准字音,生字要多读几遍。

    2、同桌互查认字情况。

    3、集体检查读词串。指名读,齐读。

    4、做“找朋友”游戏,在游戏中检查同学对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5、反复诵读词串,注意读出节奏。

    6、竞赛读,可横着读,也可竖着读。

    四、扩展练习。

    1、请同学仔细看看今天认识的字,有什么发现?

    2、提问:它们为什么都是“木”旁?

    3、提问:还有哪些字是木字旁?

    4、请同学再看看,还有哪些字有相同的特点?(带“艹”的字)。

    五、写字教学。

    1、再读词串,把要求写的字找出来读一读。

    2、读课后要求写的10个字,想想哪些字难记。

    3、启发同学运用学过的方法或自身想方法记住这些字。

    4、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该怎样布置。

    (2)教师示范写。重点指导“枣”、“紫”、“萄”、“橙”。

    (3)同学自身写。

    注意:提醒同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完成作业。

    1、练习说话:我喜欢吃什么水果,因为……。

    2、把课后3题的句子填写完整并读一读。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五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老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2、揭示课题:。

    板出: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1、识复式统计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老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老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2、填写复式统计表。

    老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老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老师:参加只数最多?参加只数最少?

    老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老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老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老师: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七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主题图、投影片。

    小棒。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九

    1、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体会10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3、通过整理算式,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快速凑10,掌握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教材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二、创设情景。

    三、自主探究新知。

    积极抢答,说出得数。

    各自说说自己的分法。

    生1:9个一堆,1个一堆。

    生2:8个一堆,2个一堆。

    1、动手摆一摆,汇报相应算式。

    2、交流算式。

    3、跟老师一起整理算式。

    4、讨论,发现规律。

    5、汇报结果,齐读规律。

    复习9的组成,出示9以内的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得数。

    过渡:大家的分法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种观察方法来学习10的加减法。

    1、让学生用学具代替10个苹果,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指名说出相应的算式。

    2、全班交流所有的算式。

    3、引导学生整理这些算式。

    4、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如果没有图,怎么想它们的得数?

    5、组织学生汇报。

    复习旧知。

    创设情景,了解10的组成,为探索10的加减法作准备。

    四、练一练。

    五、数学游戏。

    1、踊跃汇报。

    2、独立完成,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讨论完成第3题。

    4、根据算式说对应的意思,如:河里有10条鱼,小猫吃了8条鱼,还有几条鱼?

    10-8-=2。

    完成填空。

    同桌合作,做手指游戏。

    1、第1题:指名说一说。

    2、第2题: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完成。

    3、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出算式。

    如果机灵狗再网上爬呢?

    4、出示第4题情景图,让学生根据每个算式说说相应的意思,并完成填空。

    提示:最后一个算式表示小猫一条鱼都没有钓到。

    通过练习巩固10的加减法。

    进一步巩固10的组成。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10的加减法。

    9+1=1010-1=9。

    1+9=1010-9=1。

    8+2=1010-2=8。

    2+8=1010-8=2。

    备注: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十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学生观察。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教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点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

    3、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教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看出来。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

    4、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用手势比画,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就是形成概念。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画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

    5、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理长度单位,可以结合第28页第5题或第30页第4题进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课件、米尺、一分硬币、银行卡、光盘、固体胶水、磁带等。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是不是有点紧张啊?没关系,我们先来轻松一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来听,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后面一起唱。

    谈话:好听吗?那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吧?看来小朋友们都挺喜欢这部动画片的。谈话:认识他吗?大名鼎鼎地懒羊羊。

    谈话:最近懒羊羊开始写数学日记了,写得可有意思了,你们想不想看啊?这就是他的日记本,我们随便来看其中的一篇吧。谈话: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谁愿意的?(清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米长的牙刷,挤出1米长的牙膏刷牙。吃完饭后,走了9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15厘米高的旗杆上,我心里真高兴呀。回到教室打开长23米,宽17米的数学书,开始学习。

    谈话:小朋友,你们为什么会笑啊。别急,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然后商量怎么改正,开始吧。

    谈话:好,小朋友往这儿看,谁来当小老师帮他改正的。(请同学改正)谈话:这个小朋友已经改完了,同意的小朋友点点头。都同意。那再请你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谈话:再请你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谈话:米和厘米是我们上学期认识的两位老朋友了,谁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谈话: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看,喜羊羊也来了,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

    谈话:谁愿意当喜羊羊来提问呀?

    (1)要测量教室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请你选一位小朋友来回答。

    (2)要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请你选一位小朋友来回答。

    2.实践操作,主动探究,认识分米

    谈话:说到文具盒,昨天美羊羊买了一个新文具盒。她想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于是就量了量。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它量的过程。首先,用学生尺量了量文具的长,又量了量文具盒的宽。

    谈话:10厘米还有一种说法,谁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我们来听听村长是怎么说的吧。村长的话还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谁知道?谈话: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

    谈话:那一分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在学生尺上看一看吧。谁愿意上台指给小朋友看的。

    谈话:再请你1厘米1厘米的数,数出10厘米。其他小朋友在心里和他一起数。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谈话:你们能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画好后,同桌交换量一量,看看画得是不是1分米。

    谈话:刚才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画1分米的,他从刻度1画到刻度11,他说这样也是1分米,你同意吗?为什么?谈话:小朋友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已经对1分米有了一定的印象,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谈话的样子,这样拿着学生尺。用这个手的食指和拇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这两个手指要固定不动,然后轻轻拿开学生尺。同桌两个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比划的1分米最准确。

    谈话:我们还可以请学生尺做小帮手,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两个小朋友先讨论一下。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验证,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米尺,请同学们数一数,米尺里有多少个1分米。

    谈话: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验证的结果小朋友们同意吗?谈话:请小朋友大声把这个关系说一遍。

    3.实践操作,主动探究,认识毫米

    谈话:前面我们帮助懒羊羊纠正了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接下来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呢?谁敢来估一估。

    谈话:喜羊羊他们实际去量了量,你们想不想看他们测量的结果?

    谈话: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毫米。当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到1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做单位。

    谈话:那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还是请村长来介绍介绍吧。

    谈话:听了村长的介绍,谁来说一说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可以用什么来做单位?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分米和米的关系,那厘米和我们现在学的毫米有什么关系呢?先来听一听村长的要求。用铅笔尖指着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小格。

    谈话:请小朋友数一数,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听听村长的答案。谈话:谁来确定的说说,1厘米等于几毫米。谈话: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在心里默默的说一遍。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物品,量一量他的厚度。

    谈话:请小朋友用食指和拇指捏着你的物品,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把他抽掉,小朋友看,两根手指都快怎么样了?差不都合上了,手指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缝,这条小缝的宽度就是1毫米。感受一下。

    谈话:还有不同排法吗?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呀?

    谈话:在国际上为了书写方便。这四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谁当小老师来介绍介绍。你知道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4.全课总结。

    谈话:小朋友,现在请大家在脑海里把这四个长度单位固定一下。

    谈话: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的毫米并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还有原来学的米也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完成练一练1,2,题。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十二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运算顺序时,教材在三段内容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第30页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想想做做”围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和写出计算步骤这两个主要内容而设计,第1、2题“说一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以及改错练习,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第4题把乘加、乘减分别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设计成题组,学生边计算边比较,温故而知新。把乘加、加乘安排在一起的题组,再次鲜明地突出了运算顺序。

    (2)第32页的例题仍然按“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数学式子——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编写,但给学生的探索空间比前面的例题大得多。教材采用和前面相似的教学线索,给学生留出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首先是教材提出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要多少钱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列综合算式。他们可能列式80÷10+12,也可能列式12+80÷10。列出的两个算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先算1枝钢笔的价钱。其次是教材让学生独立地计算列出的综合算式,按照自己的计算步骤细致地算一遍,在计算和比较这两个算式中能看到相同的运算顺序。再次是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这个问题,体会在有除法也有减法时的运算顺序。这样,运算顺序就不再是机械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领悟的;运算顺序就不再是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用递等式表达运算顺序的经验,例题没有在综合算式中加蓝线指导第一步计算得到的商的书写位置。教学时要让学生看到,列出的两个综合算式虽然都是先算除法,但由于除法在综合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置也不同。

    (3)第34页的例题凸现新的矛盾教学小括号,在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知道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列综合算式时出现了一个矛盾:解决实际问题要先算买了1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综合算式里的减法),而算式50-20÷5应该先算除法(已有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教材告诉学生:这里要先算减法,综合算式里必须添上小括号。这句话既引出了小括号,又阐述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算式中有括号时,应该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第1题着重练习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的运算。第2题汇集了各种两步运算的题,有括号的和没有括号的,只有同级运算的和含有两级运算的,这些题综合在一起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运算顺序。而且把6小题分成三组,同组两小题的差别只是有或没有小括号,通过计算和比较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或去掉小括号都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最终改变了算式的结果。第7题通过对同一组的两道题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让学生发现减法的一个性质,为以后教学简便运算作铺垫。

    2在教学运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学段里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都是分步列式解答的,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在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连续的简单问题,并分别列出两个简单问题的算式。列两步计算问题的综合算式,还要进一步在头脑中把两个简单问题和算式组织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在一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材在教学综合算式时作了下面的安排。

    (1)初步体会。

    第30页例题的第(1)小题,先让学生列分步式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然后告诉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是综合算式5×3+2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算式,他们观察教材列出的综合算式,能初步知道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合成的,初步体会到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比列分步式要稍快一些。例题的第(2)小题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试着列综合算式。

    教材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成综合算式,也可以直接列综合算式。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依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第(1)小题是把3本笔记本的钱和1个书包的钱相加,第(2)小题是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想想做做”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买两样东西应付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列综合算式不会有多大困难。

    (2)逐渐学会。

    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与前面教学的内容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解决的问题不限于求总和与求剩余,还有求相差数(贵多少、便宜多少);二是要求不列分步算式,直接列综合算式。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时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先想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的习惯。如例题里两个小卡通与学生的对话,讲的就是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也是列综合算式时的依据。

    (3)学习思辨。

    第34页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买书包后剩下的钱,再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在算式50-20÷5里,有减法也有除法,应该先算20÷5。为了先算这个算式里的减法,需要在算式里添上括号。这里就有对算式50-20÷5进行思辨的活动,在算式里添上括号是思辨的结果。类似第35页第5题要先算会议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算平均每平方米铺多少块地砖。对算式384÷12×8进行思辨,就知道应该为12×8加上括号。对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思辨,看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致,能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保障问题正确解决。

    第36页第10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这道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再次体会减法的性质。

    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教学本单元后,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不要作统一规定。

    另外,教材里还有部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主要目的是锻炼思维。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体会条件信息里的联系是多向的。如第38页第10题里,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每4袋装一盒可以知道一盒里有5×4=20(个)乒乓球;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一共有800个乒乓球可以知道一共装800÷5=160(袋)。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当求得一盒装20个乒乓球后,就可以通过800÷20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当求得一共装160袋后,就可以通过160÷4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对用不同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控制,不要频繁地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要允许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达到这个要求。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篇十三

    教学目的:

    1、巩固5、6、7以内的加、减法,有关0的加、减法;

    2、一方面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更深一些,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逐步培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圆片、挂图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第1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口算。指导学生做数字卡片,在小组活动中练习。

    2、第2题从几号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是几。根据得数说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3、第3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不宜提速要求。计算后,要了解学生都算对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改错。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列出算式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对自己的算式作简单的解释,并交流算法。

    2、第5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两题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感知实际问题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3、第6题先启发学生提出(1)、(2)两个问题并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找规律。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第一行各种形体排列的规律:即按“长方体、球、正方体、圆柱”这种次序重复,再看图说出3个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第二行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回答。

    五、课堂小结。

    六、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3+4=7–1=2+2=4–3=。

    7–2=6–0=6–3=0+4=。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