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14篇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 其他范文 ]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05 16:49:39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高中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蓝图,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下是一些经典的高中教案范文,为您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参考。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一一、教材分析:这一课题是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高中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蓝图,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下是一些经典的高中教案范文,为您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参考。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一

    一、教材分析:这一课题是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主要阐述了财政的作用,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渠道及二者关系,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领悟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积极性高,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对于经济生活有较强的兴趣。根据这一课题的特点以及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感悟到财政的作用,但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会有一定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财政的含义和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理解财政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能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为背景,设置情境,教师点拨和总结,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以及师生合作”的方式学习知识。

    2.学习方法主要为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

    3.教学方法主要是情境导入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法、分组竞赛法、师生对话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财政的作用和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财政的作用。

    (2)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难点:财政政策。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学导入:2011年,南昌入选“幸福感城市”三甲,你感受到了幸福吗?如果你没有感受到了,那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我们的幸福。幸福之旅从美丽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开始。

    1、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美丽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多媒体播放视频(南昌投入400亿,迎接七城会)。

    2、问题设置。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和思考,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国家财政。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板书)略。

    环节三新课教学。

    突破重点(分三组进行抢答)。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一:“十一五”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图。

    情境二:

    为解决南昌市居民跨区看病难等问题,南昌市制定并出台了《南昌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财政补助120元。

    问题设置:这体现了财政的哪方面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三:嫦娥二号投入9亿。

    情境四:从2009年到2016年,南昌将投入274.24亿元建设地铁1号线一期和2号线一期、情境五: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国家财政投入的图片。

    问题设置:

    (1)这些行业有什么特点?这些工程建设能否完全靠市场解决呢?为什么?

    (2)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

    情境六:视频(通胀了)。

    问题设置:这体现了财政的哪方面的作用?如何理解该作用?请举例说明。

    环节四新课教学。

    角色模拟:财政部长向大家介绍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渠道,为增加财政收入提建议。

    分组探究:从八一桥、阳明路变化说一说南昌市财政支出。

    情境:比一比2011财政收入与支出。

    环节五情感升华(从身边事例谈谈对财政作用的感悟)。

    环节六学生进行总结,教师感悟:发挥财政的作用,我们的幸福没有终点!

    环节七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国家财政。

    1.含义。

    2.本质。

    3.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二)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1)含义(2)渠道(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财政支出(1)含义(2)具体用途。

    3.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1)关系(2)要求。

    七、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导入和教学过程中的多数事例是与南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这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力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我们以往的政治教学往往停留重视知识忽视技能,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教书,忽视育人。这一课设计的师生齐唱“社会主义好”,注重了我们以往忽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设计地这么用心。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视频:《-逃票落入虎口,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致命》。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师生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课件展示张某逃票-路线图。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于2016年出资近千万,引进了12种40多只珍稀动物,并于2017年春节期间集中推出展示,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同时,该动物园多次上调门票价格”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反对。其中,逃票作为反对高票价的“手段”之一,悄然在民间推广流行,甚至在网上流传着逃票攻略。对此,张某、李某某为自己的妻儿们购买门票入园后,无视警示标识,钻过铁丝网,爬上3米高的围墙。同行的李某某因为害怕没有继续向前,而张某进入老虎散放区,最终命丧虎口。

    学生活动:惨剧发生前,张某入园面临了哪几选择?每一次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相关基本概念。

    自我习得:

    1.事实判断:

    2.价值判断:

    3.价值选择: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预习成果,确立教学起点。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意识的本质、价值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含义及关系,掌握基本概念。

    探究活动二:辩论赛。

    在救援过程中,动物园安保人员用鞭炮、水枪驱赶。三只围观的老虎被赶回笼子,咬人的老虎却死死不愿松口,最终特警队决定击毙老虎。他们翻越3米高的虎园围墙,瞄准-眉心连开数枪。老虎倒下了,张某被送往医院,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面对死亡,针对特警队员该不该打虎救人,人们的观点就鲜明地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挺虎派”、一派是“挺人派”。

    你赞成哪方观点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就该不该打虎救人,学生展开自由辩论。

    教师追问:

    步骤一: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步骤二: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本质。

    步骤三: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自我习得: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实质:

    6.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要求(标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立场、不同时代去探究“打虎救人”这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原因,领会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与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明确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探究活动三:

    时间定格在惨剧发生前。

    如果能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对待价值冲突,增强学生对正确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标准的政治认同感。

    三、反思成果、生成知识(略)。

    四、我参与、我选择:

    如何改变共享单车现状,让甜蜜不再烦恼?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请你从市民的角度拟定两条“文明共享”宣传语。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三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二)进行新课。

    一、_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

    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_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可见。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选择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来确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方便,人民群众的_素养不高,我国只在乡镇_代表选举中实行了直接选举。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_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_代表选举,并实行了差额选举。

    (2)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

    (1)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选民参与_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_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1)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_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2)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选举方式以及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应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珍惜并运用好选举权,以促进我国的_政治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课余作业。

    作业:比较几种不同的选举方式。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_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四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课件。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理解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以及租赁消费时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就日常生活的体验得出相应的回应,例如:买文具、食堂吃饭、买零食、买衣服、电话费等日常消费活动。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其中主要集中于学生可能并有实际经验的消费内容。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的类型相关讨论。

    (二)情景分析:

    探究活动一:如何安排生活费?

    学生活动:互相安排并讨论各自的消费活动或消费内容,发现其中的区别。

    (1)收入。

    教师活动:设问解疑。

    同学们是否发现各自的消费有什么不同?而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在此主要是什么?

    教师讲解: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当前收入直接影响消费,预期消费则影响消费信心,当预期消费乐观时,消费信心就强;预期消费较低时,消费信心就弱。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物价水平。

    教师活动:影响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水平还有没有其他了呢?

    学生活动:就材料进行相应的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消费活动还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

    教师讲解: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是有限的,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就降低。反之,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就增加。因此,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物价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教师:虽然我们是用同学们的消费活动做的说明,但要明白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考察了总体消费状况的前提下,接着来讨论一个具体的消费案例:

    探究活动二:小君的苦恼。

    (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教师活动: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租赁消费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贷款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通过生活质量。当然,在贷款消费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还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学生活动:就相关情境进行讨论,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给出相应的解释理由。

    (2)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有形商品消费消费的是有形的商品,而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无形的服务。

    万事大吉了!大家知道小君已经达到哪种消费层次了吗?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相应问题,得出享受资料消费的结论。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主要指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等方面需要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探究活动三:考查自己家里的消费结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并讨论得出结论家庭消费的不同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消费水平。

    (1)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社会的消费现状,例:假日旅游、电子产品、汽车等。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直观感受来了解消费结构的变化。

    要了解家庭消费水平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恩格尔系数。

    教师活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

    国际上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40%~49%为小康水平;在20%~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

    我国这几年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三)情景回归: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了解教学反馈。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六

    政治老师要把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与高中生心理成长相结合,端正态度,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你会写高中政治教案?它能够不断提升你的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新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学情分析:

    已经和这些学生在一起学习有三个学期了,对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了解,绝对多政治生学习比较自觉,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主动性较强,上课精力集中,作业能够当堂完成。而且对于班级的荣誉特别的在意,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管理方面不需要费太多的精力。但是也有个别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需要老师多用心帮扶,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材分析:

    新编教材可读性强,教育功能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文体通俗易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功能,通过本次书,希望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学生认知和践行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等等。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交往,克服独生子女身上所带有的过分自我,学会同学之间,师生结伴而行,走过美好的.青春期,健康成长,顺利迈向初三的中考阶段。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增强处理事情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研读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当堂完成作业,及时检测,配合学校的目标教学活动,做好自己的所授课。

    2、虚心学习,多听由经验教师的课程,多向同学科的老师学习。

    3、认真写好教学计划和总结,按照计划实施教学工作。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5、平时努力撰写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6、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平时注重在学习,摄取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新的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当中去,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兴趣。

    实施目标: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学习,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展自己。

    2、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互动交流中把学生中蕴藏的真知灼见给表达出来,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树立共同的目标,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心目中班集体的描绘,让学生了解到加强集体观念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只有每个人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创建出优秀的班集体,才能在集体中不断成长成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创建新集体。

    难点:如何创建新集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粉笔,学生课前准备好展示才艺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板书课题创建新集体。

    (一)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板书)。

    活动1。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班级是怎样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师生交流)。

    填一填:

    我希望生活在班集体中,因为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们。因此,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集体中。

    提示:(1)可用“健康、活泼、团结、和谐、民主、奋进”或“目标一致,团结互助,人尽其才,民主和谐”之中任意三个词来描绘最喜欢的班级。因为,它能激发我们对学校生活的热爱,有助于同学间融洽关系的形成和纯洁友谊的建立,能为我们提供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之所长,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能促进我们沟通协作、相互配合,在集体中不断成长。(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没有共同的期望,各想各的,各做各的,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不可能成为我们为之自豪的集体。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讨论总结出最喜欢的班级的模样,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就可以让我们的集体向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而共同的目标自然也就给了我们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活动2。

    分组讨论:为创建优秀班集体提建议,并填表。

    我们心目中班集体的特点。

    创建优秀班集体可采取的措施。

    (二)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板书)。

    活动3。

    看看你有哪些才智能为集体建设弹奏出美妙的“音符”。

    如:我很热心,所以我可以做班级的收信员。

    我很爱画画,所以我可以……。

    师:我们知道彩虹的美丽在于它的七色光彩,班级的美丽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建设作出贡献,谁都无法替代。

    团结就是力量,创建优秀班集体,还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团结协作,互助前行(板书)。

    活动4:

    阅读p8材料,思考:

    1、这个班级曾面临哪些困难?(中、差)。

    2、这个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靠的是什么?(优)。

    3、你可能也有过在优秀的班集体中生活的经历,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你有何感受?(中、优)。

    答案:答:这个班级面临的困难有:学校的设施差,生活艰苦;同学们各自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同;好多同学是战地孤儿,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这个班级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靠的是老师和学生、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团结一致,相互帮助。

    活动5:

    让几个唱歌唱得好的同学唱歌演示。想一想他们唱得好或不好的原因。

    (让学生。

    体会。

    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活动6:

    介绍名言警句: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雷峰。

    人多力多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

    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荀子。

    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班级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奏出最美妙的音符,人们听到的,也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奏出最优美的班级乐章,在集体中不断成长。

    三、课堂总结。

    踏入初中生活,一个新的班集体将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诞生!让我们行动起来,与老师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我们为之自豪的集体。

    一、指导思想。

    方式,以培养。

    学生。

    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期我担任八年级四个班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通过开学几天对学生的了解与熟悉,发现本届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思维比较活跃,上课课堂教学秩序良好。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对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识认识还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需要用心钻研。

    三、教材分析。

    本册书包含五个单元十五课的内容,涉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三个板块,其中第一单元让青春充满活力属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的原因,克服闭锁心理以及怎样与异性交往;第二单元感悟生命珍爱生命属于道德教育范畴,主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为什么要珍爱生命,怎样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第三单元关注经济生活属于法律常识方面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感受经济生活,如何维护自己的基本经济权利,做一个合理的消费者;第四单元做负责任的公民属于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责任,为什么要学会承担责任以及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五单元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中属于法律常识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懂得法律保护的重要性,怎样去获取法律保护以及加强自我保护的意义与方法。

    四、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课标。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授课胸有“书”,及时检测。

    2、虚心学习,本期听课要不少于10节,多听与思品科相关教师的课。

    3、认真及时写好计划和。

    总结。

    按计划实施。

    教学。

    工作。

    (二)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1、积极参加科组、县的教研活动,承担学校安排的本期思品的一节公开课,提高教研能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

    2、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思品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演讲、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双边活动,严抓课堂纪律。了解学生学习及思想状况,及时做好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严格要求学生,一视同仁。

    4、加强德育功能,开展课堂活动。

    (1)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教本。

    教育。

    功能,采用演讲、座谈、辩论等形式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2)严于律己,教书育人。

    立足本职工作,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言传身教,平等对待,爱护学生。工作要认真细致负责,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思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教学进度。

    本学期有效的教学时间约20周共40课时,课堂教学时间需16周32课时,机余8课时,用于期中考试和期末复习考试。

    第一学月:学习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第一、二节;。

    第二学月:学习第二单元第三节和第三单元,组织期中考试;。

    第三学月:学习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第一节;。

    第四学月:学习第五单元第二、三节,进行综合复习;。

    第五学月:期末复习迎考。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素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处理:设问:贝多芬一生遭遇哪些挫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效果:通过榜样教学,感受贝多芬战胜重大挫折的坚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培养自己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宝贵品质。

    2、讲授新课。

    (1)、培养高尚的志趣。

    素材:贝多芬一生遭遇的重大挫折。

    处理:学生找出支撑贝多芬战胜挫折的原因。(师归纳:兴趣、志向)并引导学生讲出做自己喜欢、自己追求的事再苦也觉甜的经历。

    效果:认识到培养高尚的志趣,从心理上给了我们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

    (2)、正确认识挫折。

    素材:周南中学身患癌症的高考学生颜艳录像(5分钟)。

    处理:颜艳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挫折?(病魔、贫困、高考的压力)。

    活动设计:《实话实说》栏目现场采访。

    道具:一个无线话筒,一台学生自制的'摄像机(。

    材料。

    :纸盒)。

    处理:

    设计。

    平时在学习生活常遇到易产生挫折感的典型事例。请学生做小记者采访(采访6个同学),一个同学扛摄像机。最后教师灵活归纳。

    效果:让学生深层次的领悟,正确认识挫折是战胜挫折的前提条件。同时正确认识挫折又需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

    (3)、敢为天下先。

    活动设计一:试一试:把鸡蛋竖起来。

    处理:多媒体打出画面示意,让几个学生亲自试一试,想办法把鸡蛋竖起来。教师进行赏识教育。

    效果:让学生体会看似不可能的事,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敢为天下先,敢有奇思妙想,这也是战胜挫折的重要手段。

    活动设计二:议一议:把木梳卖给和尚有可能吗?

    处理:打出直观的画面,以讨论的方式,为如何把木梳卖给和尚想出招数。鼓励学生有奇思妙想。教师在此活动中赏识教育与层层启发式教育相结合。鼓励创新意识。(讨论3分钟)。

    效果:让学生领略到合作、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走出困境、解决难题既需要毅力,也需要智慧,需要有创新精神。

    三、结课。

    人生中总会遭遇挫折,能不能战胜挫折关键在于有没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找到正确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面对挫折能从容应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从而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轻率地否定自己。

    知识。

    :明确独特性是普遍存在的,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的智慧,认识个人生命的独特性及其表现。

    教学重点。

    认识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

    教学难点。

    认识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

    一、小活动:《我说你猜》。

    请一名学生背对屏幕,根据同学的提示,猜出屏幕上所展示的图片内容。

    其他学生看到屏幕上的图片,用语言提示,帮助同学猜出屏幕上所展示的图片内容。看看谁能够快速地、准确地帮助同学猜出来。

    提问:要想帮助同学快速而且准确地猜出图片,你在提示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想把握一个事物,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点。的确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独有的、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正如两句哲学味道很浓的名言所表达的意思那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等你们将来学习哲学的时候会有更深入的研究。

    正因为这许多不同的事物、各种各样的生命,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带给我们无限的欢愉。这一点,我们在前两节课已经有深刻的体会,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去体会的是,在这所有的生命中,有一种最为独特的生命,就是人。

    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投影)。

    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首先需要把视角放到世界之外,审视一下人类这个群体,看看人类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性。

    提问:你觉得人类区别于其它生命的特点有哪些?

    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类的智慧。

    人类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其它生命,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飞翔在蓝天,也不能像鱼儿那样悠闲地在水中漫游,人不如猎豹跑得快,不如狗鼻子灵,不如蚂蚁能举重……,但人类有智慧,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不但拥有了其他生命的一些功能,甚至于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其他生命。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活动分享人类的智慧。

    小活动:说说人类的智慧(投影)。

    提问:说说人类利用智慧弥补自身不足,为人类以及世界服务的事例。

    通过刚才这个活动,的确让我们体会到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类的智慧,这也让我们深深感到能够做人是多么的幸运和自豪。

    让我们再把视角放回到我们自身,因为在所有人的生命群体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最独特的,让我们一起审视我们各自生命的独特性。

    小活动:画出自己的生命线(投影)。

    在成长记录本上画出自己的生命线:(给三分钟)。

    生命的起点:自己的生日。

    生命中最独特的一点:有生以来对于自己最特别的一个日子,或者自己希望将来的某一天是对于自己最特别的日子,说说为什么这个日子对于自己来说是特别的。

    生命的终点:自己希望活到的年龄,说说为什么希望活到这个年龄,并说说希望在自己生命终点的时候处在怎样一个状态。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叙述,在生命的起点、生命过程中以及生命的终点的确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提问:说说有哪几个环节的独特性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

    除了生命的`起点我们无法掌控外,其他的每一天我们都可以赋予它独特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自己的眼中,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投影)。

    例句:我……,所以,我是独一无二的。

    在别人的眼中,我们是“独一无二”的。

    例句:他(她)……,所以,他(她)是独一无二的。

    提问: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该怎么对待自己的生命?

    我们生命的独特性有些是外在的,有些是内在的。要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每一天,我们更多地该把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内涵上,让我们独特美好的品德、才智为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世界增添色彩。而且,正因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释放自己的特性,活出自己的滋味。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七

    1)知识目标: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事例说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增强收集相关信息、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能多渠道将人代会的有关资料用于知识学习;锻炼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人大代表团会议讨论模拟加强辩证看待问题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明确我国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通过对人大代表的了解,树立权利、义务不可分割意识;通过模拟与讨论,从公民如何参与政治活动角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课件。

    【导入】从生活出发,激趣引入。

    课前准备: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并就第1题做出归纳:

    (1)我国是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所以不可能十三亿人口一起到北京集中开会。

    (2)人民当家作主是否意味着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在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那就是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学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但全国人大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老师: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地位、职能等方面与地方各级人大存在很大差别,我们一起来了解二者的具体内容。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

    学生: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务的权力。

    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

    老师:教材第54页的图片材料中全国人大行使了哪些职权?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学生:选举出体现了它的任免权;审议并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它的监督权;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它的立法权。

    学生:大约半个月。

    老师:对。那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涉及全国的重大事务由谁来处理呢?

    学生: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4)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作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规律总结。

    注意:(1)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国家权力,三者说法有差别。

    (2)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职权、地位上的差别,把握全国人大往往有“最高”二字。

    (3)同级人大产生同级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说所有国家机关都由全国人大产生。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视频材料和阅读教材,认真思考。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过程评价。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应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使他们在将来成为人大代表时,也能自觉树立忠实履职的意识。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的探讨,我们知道了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大的作用发挥的怎么样,还与人大代表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全国人大代表吕华荣,一起来学习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二、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合作学习。

    老师:人民代表大会是由谁组成的?

    学生:人民代表,这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

    老师:也就是说,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这就是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老师:那么,人民代表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相关链接”,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2.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5年。

    老师:在这里应注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但在具体产生方式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如十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就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人民代表构成的。而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是由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出来的,即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3.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人民代表的权利: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利。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利。

    活动:角色扮演、体味责任。

    情景设置:大屏幕展示一组图片,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引出材料:

    《元芳,你怎么看?》。

    某校校门口每天一到放学时间就会“呼啦”出现许多流动小吃摊,看起来种类丰富,卖相诱人,学生趋之若鹜。对此小贩喜笑颜开,过路行人纷纷侧目,而附近居民则无奈摇头。

    现在我们高一(6)班就是山东省代表团,在座“代表”依座次分为“山东市民代表、教育界代表、经济界代表”3个讨论小组,就“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该怎么做”为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每组推荐出一个最佳议案,再拿到会议上进行讨论。

    教师准备:

    事先预设好代表的立场,以便与学生课堂的发言作对比归纳。例如:“山东市民代表”应注重从流动小摊与日常生活出行,市容市貌角度展开,“教育界代表”可从流动小摊与学校环境卫生,学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客观分析,“经济界代表”则需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见解。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都很强,相信将来大家不管是否能当选为人大代表,都能够关注国家的命运,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做一个尽责任的公民。相信未来中国政治的春天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

    老师: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学生: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老师: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人民代表依法享有、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规律总结。

    1.人大代表产生于人民,权力源于人民,人大代表理应忠实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2.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人大的权力不能混淆。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以及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捉迷藏数字1和2教学教案。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八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三、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教师活动: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斗方向。

    课余作业。

    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九

    1.知识目标。

    (1)知道思想道德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道德的时代性和主体差异性。

    (4)理解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去。

    (5)知道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自觉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教学重难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搜集有关身边道德模范的事例。

    搜集中国历史上有关诚信的名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积极进行调查,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索取,切实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mv)《好人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创境凝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标题)一、我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

    教师: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些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请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道德模范。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的列举,使学生明确道德的时代性和主体差异性。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都正确的处理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了集体主义原则。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教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居于什么地位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4页第一段的内容,并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填写学案,培养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回答。

    教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思想道德模范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就应该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板书(略)。

    (多媒体展示标题)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教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还必须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做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

    (多媒体展示)。

    观点辨析。

    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大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提示学生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角度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在这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归纳:观点告诉我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指导思想问题上都必须抓紧。

    教师: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5页正文第二段的内容,并完成学案相应内容。

    学生完成学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归纳整理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导学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

    (多媒体展示图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教师:为了更好地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确立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更加符合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便于阐发和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为实实在在的要求,便于人们遵循和践行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老百姓很快能够耳熟能详,变成自己内在的信念,外化为外在的行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呢?请大家看下面的观点。

    (多媒体展示)观点辨析。

    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都不是抽象的,都是有具体的社会政治内容的,并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教材第106页第一段的内容,说一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实质上是文化创新,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要立足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展,就必须立足实践,继承传统、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之处。

    教师过渡:那么,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国家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呢?请大家看下面的思维活动。

    (多媒体展示)。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邹平县青阳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青阳镇组织编写《青阳三字歌》一书,其内容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切合青阳的实际;镇机关开展了唱、背、诵“三字歌”活动;青阳初中还将其作为校本教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村(居)建立了“三字歌”文化墙。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有生命力,在全镇上下营造了“树正气、崇美德、讲文明、思进取”的良好氛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距离,使政治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展示标题)。

    三、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近年来博兴县把做好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该县利用农村大集、春节等场所和节点,开展集中法律咨询和宣传;大力实施以“富可贷,穷可贷,不守信用不可贷”为特色的“文明信用联动工程”;开展了评选“助人为乐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等活动;全县各村(居)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诚信户”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召身边的人。

    思考:

    1.为什么高度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工作?

    2.国家应怎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并发言。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过度:我国自古以来就传诵这许多知荣明辱的道德格言。你能否列举一些。我也搜集了一些格言与大家共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宝贵的资源,加深学生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宣誓仪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广大青年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全面提高道德素质,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形成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自觉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课外活动设计。

    请大家搜集所在村(居)委会或社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料,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行动”为主题办一期主题展版。

    【设计意图】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十

    陈老师这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的掌控、学生的参与等方面都把握的非常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有效性、层次性、参与性结合,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现就听课过程中发现的亮点与不足提几点意见。

    亮点:1、课堂导入——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陈老师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段视频导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生活会这么困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是画龙点睛之笔,为教学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2、环节设计——层次分明,突出主题。

    陈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1个分粥的故事1个探究活动即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现状与问题,设置阶梯型问题(如),层层深入剖析相关知识点,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探究、问题的突破,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体现量力性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高了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参与——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是点燃智慧的打火机、催化剂。陈老师坚持以生为本,多次提问学生,关注学生参与,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事例、视频等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如问答法、讨论法,分组交流探究等,能较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感悟,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4、课堂互动——氛围宽松热烈,体现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

    陈老师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态亲切自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走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愿意回答、想要回答,师生互动良好,原本枯燥的政治课变得生机盎然。

    不足:本课的知识含量大,概念多,因此在时间把握上稍有不足,也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检测。

    总之,本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都进行的很到位,将本应是很难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很自然的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构建,也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及意义;理解中国精神,把握中国精神的内涵。

    (2)能力目标:

    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热爱之情;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采访调查中……。

    你喜欢看电影吗?你喜欢看外国大片还是国产电影?喜欢的理由是?

    (情感体验,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展示网易娱乐调查统计数据)。

    (教师过渡)从《阿凡达》到《洛杉矶之战》,再到《钢铁侠》,“好莱坞”电影接踵而至,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起感受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的视频片段—(导演名言)。

    忆一忆: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它的内涵和核心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回忆多媒体展示)。

    (教师过度)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代。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民族抗争与奋发自强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从改革开放走向新世纪。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视频《建党伟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多媒体展示:《井冈山》、《长征》、《西柏坡来电》(引导学生回答)。

    —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多媒体展示:《雷锋》、《惊涛骇浪》、《飞天》(引导学生回答)。

    —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保证。

    (多媒体展示)总结: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武器。

    探究活动二:新世纪新时代还需要民族精神吗?

    观点一vs观点二。

    (你赞成哪种观点?并阐述你的理由)。

    —中华民族精神是新世纪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展示—盘点2013年新闻事件)。

    (教师过渡)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展示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文化发展要求)。

    (多媒体展示)总结:如何书写民族精神新篇章。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十二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十三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2、理解目标。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运用目标。

    (3)根据19世纪中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3、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抽象的哲学”其实并不脱离时代,真正的哲学恰恰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解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坚实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它是人类思想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

    4、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学生要在实践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重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点)。

    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重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德国人和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属于什么类别?它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么?”中国人则问:“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一故事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一差异也折射出中西方哲学上的差异。

    【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p15页。

    a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时期?

    b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

    【背景资料】我国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政治发生巨大变革,七国争雄,天下纷扰,各种社会矛盾复杂激化(有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有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型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有新型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有新型地主阶级不同阶层和集团的矛盾),社会变革使文化走向民间,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开放和不可思议的时代,特别是对于学术的发展和思想的传播而言,确实是一个黄金时代。游说之士面对震荡的社会,莫不以匡君救世为己任,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在这个时代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就是说,百家思想的出现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客观要求。

    【探究提示】。

    a百家争鸣在战国时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反映,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产物。

    b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1)哲学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p15。

    【回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巨大影响。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名言】恩格斯——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在各种各样的哲学中,有的哲学正确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可以称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也有的哲学停留在表面现象或歪曲反映了时代,那只能是时代的糟粕。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

    a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概念)。

    真正的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一,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第二,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举例】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改革开放)。

    【注意】要正确理解马克恩说的“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春笋,他们是自己时。

    代、自己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最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向去引导它。哲学不仅反映、表现时代精神,更重要的在于它塑造并引导了时代。

    精神。

    2、社会变革的先导(反作用)。

    【提问讨论】先导是什么意思?

    【课堂探究】a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

    b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18世纪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资料补充】文艺复兴运动。

    在十四到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砸断了封建社会给人们戴上的精神枷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艺科学空前繁荣。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达1000年的漫长黑夜,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它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神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资料补充】启蒙运动。

    17、18世纪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新一轮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文艺复兴时期由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和否定转向对封建专职制度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提出了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说明了哲学革命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即哲学革命是。

    社会变革的先导。

    a文艺复兴运动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空前繁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新文化,为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准备,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b领悟哲学革命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明确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说明哲学可以反作用于时代。它具体为两个方面:

    (1)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时代的批判功能)。

    【举例】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公平问题。

    (哲学对时代的塑造、引导功能)。

    哲学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还引领时代的发展。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几乎每一次哲学思想的变革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哲学思想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涤荡人们的观念,改变或重新建构人们的价值世界,成为社会变革的前奏。

    【名言】恩格斯——正像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名言意在说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判断】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吗?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本课的落脚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三大客观条件)。

    【课堂探究】a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

    b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探究提示】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a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完成工人阶级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使命而出现的。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它提出的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它不可能过时,而只能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年代,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18世纪以来,在欧洲各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日益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力的征服,充分暴露了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明朗化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阶级关系简单化了。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显现出来了。

    与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相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及其阶级表现一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并走向尖锐化。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力量。

    【举例】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每隔10年左右,资本主义国家就会重蹈覆辙,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举例】《摩登时代》。

    19世纪30年代开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发展,先后爆发了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将工人运动推向高潮。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运动先后失败。从失败中,无产阶级意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资料】英国的宪章运动。

    持续12年之久,要求取得普选权,使广大工人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但由于政府的压制,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

    【举例】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里昂是当时法国的纺织业中心,盛产丝绸。纺织工人生活贫困,屡次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但均遭到拒绝。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忍无可忍的纺织工人两次反动起义,宣布“工作不能生活,勿宁战斗而死“,并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起义遭到血腥镇压。

    【举例】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000多名纺织工人为反抗封建主、资本家的剥削发动起义,英勇战斗了三天,最后遭到镇压。

    细胞学说。

    (2)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

    生物进化论。

    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一大批说明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对哲学理论有重大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以及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成就,为哲学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提供了科学前提。

    【相关衔接】p19三大发现。

    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哲学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合乎规律的产物。它的理论来源于人类以往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以及某些历史观中的有价值、合理的思想。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不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机械、简单相加,而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相关衔接】p19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的努力。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受黑格尔哲学的熏陶,后又经过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他们学识渊博、思想敏锐,同时深入社会实践,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考察现实社会,研究欧洲工人运动,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发现,创立了崭新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名人介绍】马克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学时就具有为人类谋福利的远大志向,大学期间,他刻苦钻研法律、历史、哲学,汲取当时许多先进思想,取得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被聘为《莱因报》主编。办报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由于宣传进步观点,遭到了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一生几乎过着流浪乞丐式的生活,常常为付不出房租、稿子写好了没有邮费而犯愁,有时甚至向恩格斯借助两个铜板才发出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夙愿矢志不移,进行了长达42年的资本论写作。马克思具有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凡是人类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批判过、研究过。为了《资本论》的写作,他阅读了1000多本书,做了400~500本读书札记,这种治学精神值得人们永远学习。

    恩格斯中学没毕业就随父经商,后来在父亲工厂工作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同情工人,厌恶腐朽的统治阶级。他在深入了解工人生活状况的同时,不断进行理论探讨,终于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思考】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p16。

    【提示】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

    【课堂探究】p20。

    a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探究提示】这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有局限性,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相分离。

    b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哲学的不同在于它第一次实现了三个有机统一。

    (1)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

    a坚持实践的观点,指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提出了辩证的唯物论。

    b坚持实践的观点,指出了社会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抛弃英雄史观,提出了唯物史观。

    c坚持实践的观点,指出物质是世界变化发展的主体,提出了唯物的辩证法。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坚持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课堂探究】p20页。

    a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科学性和阶级性能否统一?

    b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不能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能够统一?

    【探究提示】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a第一种认为科学性和革命性不能统一,第二种说法认为科学性和革命性在无产阶级身上可以统一。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越是科学地揭示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就越符合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和愿望。

    b如果一个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前进的方向相一致时,就可以统一;不相一致时,就不能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事实价值。

    【提问思考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因为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首先因为马克思主义首先坚持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它的所有结论都有牢固而又客观的科学分析作基础。(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解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其次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基本原理都是来自于实践,又复归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而发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提问思考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

    因为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不仅仅在于说明和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改造世界任务的承担者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的第二个表现在于其阶级性,即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符合无产阶的利益和要求的,是无产阶级批判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和行动指南。

    【名言】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名言】恩格斯——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以上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名言】p21毛泽东-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结合图表讲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人类实践活动没有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自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产生以来,随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思想逐渐建立起来。

    (1)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论述,正是因为有实事求是的思想的指导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相关衔接】p21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唯物论、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认识论,以社会基本矛盾和群众路线为中心的历史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有集中反映。

    (2)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相关衔接】p22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只有坚持这个思想路线,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哲学方面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相关衔接】p23“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

    【图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论。

    成果产生条件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三者关系。

    毛泽东。

    都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三者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邓小平。

    理论。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

    (新境界。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补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本土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相结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本土化。

    民族化。

    【注意】从图表必须把握三点:

    (1)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抛弃或离开了马克思主义。

    (3)这三大理论成果都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当今各种思想流派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都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现代社会是剧烈变革的时代,是知识爆炸、观念更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对这些新变化,及时而科学的回答这些挑战,才能担当起世界观的指导作用,发挥改造世界的伟大功能。唯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明的活的灵魂”,才能永葆其强大的生命力。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2、第三课课后练习。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篇十四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新事物、什么事新出现的事物、什么事量变、什么事质变。明白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3“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

    教师没有直接给同学们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上面两个“活动探究”材料,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参与讨论,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时时质疑问题: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或以力量强弱来判断?引发他们的继续讨论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问题: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力量的强弱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从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在同学们的自由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

    (1)新事物的成长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活动探究”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

    生1: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暂时的倒退、解体,是难免的,不能说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出现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新事物。

    生3: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体,有它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不能因为出现解体,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生4: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诞生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生5: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两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阶级势力还很强大,必然会竭力扼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生6:资产阶级共和国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也存在着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复辟。

    生7:在社会历史领域,复辟是历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必胜会失败。

    生8: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三维目标”,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过程,分析、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变化指向变化状态变化的结果。

    量变数量程度逐渐不显著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根本性质剧烈显著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p65-p66,按小组进行讨论、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

    生1:谷子增加一粒,头发减少一根,那只能说明数量上发生增加或减少,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属于量变。

    生2:谷子数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头发减少到没有一根,成为秃头,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了质变。

    (学生3演示实验):将放有少量冰块的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并插入温度计这时,冰逐渐升高,水又沸腾了。这一过程用图示表示就是:(1)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上,共同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2)通过学生演示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和判断现象能力,提高他们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所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既要反对“激变论”,又要反对“庸俗进化论。”

    生4:水的温度在0℃-100℃之间,水的液态性质并没有变化,属于量变。

    生5:温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固态性质,属于质变。

    生6:温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气态性质,也属于质变。

    生7:骐骥一跃,不能十足,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生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羊有所亏。

    生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10: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着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3)通过教学设计,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情景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大全(1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