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等差数列,22篇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 文秘知识 ]

    文秘知识 时间:2023-11-09 08:20:17 热度:98℃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小学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来合理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学教案实例,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一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小学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来合理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学教案实例,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一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点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点打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动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也可以借助尺子来度量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二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___.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三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四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二、新课探究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1)定义中的关健词有哪些?

    (2)公差d是哪两个数的差?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探究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一)

    如果等差数列首项是,公差是,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如何表示?呢?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因此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探究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二)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将以上-1个式子相加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三、应用与探索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等差数列-5,-9,-13,…,的第几项是–401?

    (2)、分析: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并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成立,实质上是要求方程的正整数解。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10,=31,求首项与公差d.

    解:由,得。

    在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过程中,对an,a1,n,d这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这是一种方程的思想。

    巩固练习

    1、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

    2、一张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求公差d。

    四、小结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公差;

    3、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只需看是否为常数即可;

    4、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去发现数学系规律或解决数学问题。

    五、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40页习题2.2第1,3,5题

    2、选做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求:1+2+3+???+100=

    2.2.1等差数列学案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五

    【知识与技能】能够复述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学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蕴含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提高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具备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ppt展示几道题目: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一个数,可以得到数列:0,5,15,20,25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交情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教师提问学生这几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一个常数,教师引出等差数列。

    环节二:探索新知。

    学生阅读教材,同桌讨论,类比等比数列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问题1:等差数列的概念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环节三:课堂练习。

    (1)1,2,4,6,8,10,12,……。

    (2)0,1,2,3,4,5,6,……。

    (3)3,3,3,3,3,3,3,……。

    (4)-8,-6,-4,-2,0,2,4,……。

    (5)3,0,-3,-6,-9,……。

    环节四:小结作业。

    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作业: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呢?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编写两道等差数列的题目并进行求解。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六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一、片头

    (30秒以内)

    前面学习了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并且能初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3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8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由三个问题,通过判断分析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60 秒

    第二部分内容: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50 秒

    三、结尾

    (30秒以内)授课完毕,谢谢聆听!30秒以内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七

    1、基本知识: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感悟,能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

    2、基本技能:能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算理。

    3、基本思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并和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渗透迁移类推思想和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积累思考的经验和探究的经验。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渗透应用意识。

    5、四能目标:引导学生读懂情境,从问题入手,经历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并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6、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习惯。

    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幻灯片

    一、课前放松,活跃气氛。

    (播放游乐场过山车游玩视频)

    师:视频里这是玩的什么游乐项目啊?大家看完这段小视频有什么感受啊?

    生:过山车。我觉得很刺激,害怕,激动、、、、、、(找2-3人)

    生:海盗船,激流勇进、、、、、、(找3-4人)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游乐项目吗?

    师:好玩吗?听着就觉得很刺激!

    师:哇,通过你的介绍我觉得真的很好玩。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任务。

    生:碰碰车,旋转木马,旋转秋千,水上滚筒,跳床、、、、、、(找2-3人)

    师:听着大家说的就觉得有趣,在出发之前,你想为游玩准备些什么东西呢?

    生:巧克力,伞,照相机,帐篷,水,零食等。(找3-4人)

    师:大家想的真周到!我想带一些食品是必须的。老师为大家在超市里选出了一些食品,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课件:薯片、火腿肠、面包、水和巧克力(一起出)

    师:这么多食品,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看谁发现的信息最全。

    生:我发现每袋薯片4.29元,每个面包6.45元,一袋火腿肠9.61元,一袋巧克力14.39元,一瓶矿泉水2.58元。。。。。。(找2个学生来说,一定引导孩子说完整话,因为图中的信息多,老师最后在带领学生梳理一遍)

    生:能

    师:那同学们根据其中的两个数学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进行解答。

    (指名两名学生板书解答过程 一个加法问题一个减法问题)

    师:解答完后小组交流一下,你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开始!(孩子交流时,老师参与其中,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两位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利用迁移思想尝试解决问题,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放手放学生去尝试。

    三、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归纳交流

    师:请大家坐好,刚才大家交流的都很认真,我们先来看看黑板上的这道题,你给大家说一说你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的想法对不对。(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我提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个面包一共多少元?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4.29+6.45=

    师:大家看看这样列式对不对?

    生:4和6都要写在个位上,4和2写在十分位上,5和9写在百分位上。

    生:相同数位对齐。

    生:找2-3人。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第一个孩子表达列竖式方法的时候,老师引导孩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师:请你接着说各个数位上的数怎样相加的?

    生:百分位9+5满十向前进一得14,十分位2+4+1得7,个位4+6满十向前进一得10,小数点对齐,最后就是10.74。

    4. 29

    + 6 . 45

    -------------------------------

    10. 7 4

    师:说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到前面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袋火腿肠一共多少元?列式是4.29+9.61。

    师:这样列式对不对?竖式是4.29+9.61,大家听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为什么写13.9,去掉末尾的0?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末尾的零可以省掉。

    师:非常好,根据小数的性质,写横式时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不写。

    设计意图: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所学习过的知识活学活用,使孩子能够注意到问题并能自己解决问题。

    师: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

    生3:我的问题是一瓶水和一袋巧克力一共多少钱?列式是2.58+14.39。

    写竖式时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8+9满十向前进一得17,十分位5+3+1得9,个位2+14满十向前进一得得16,最后得16.97.

    生:要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找2人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做到相同的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为对齐)计算时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要忘了加小数点。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自主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为计算小数减法做基础。

    师:看来两位小数的加法大家会做了,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这道减法题是怎么做的。刚才这位同学,你说说你提的什么问题?(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1: 我的问题是一袋面包比一袋薯片贵多少元?

    列式6.45-4.29。

    师:大家来看看他的式子写得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认真听他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我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你能具体的说一说,相同数位怎么对齐吗?

    生: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

    师:这样对齐也就表示什么对齐?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好,下面是怎么计算的?

    生:从百分位算起,5-9不够减,向前借一得6,十分位4变成3减2得1,个位6减4得2,结果是2.16.

    师:你做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减法的问题?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火腿肠贵多少元?列式

    14.39-9.64。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4得5,十分位3-6不够减,向前借一得7,个位14变成13-9得4,结果是4.75.(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好,谁还提的是减法的问题,也想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7: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面包贵多少钱?列式14.39-6.45。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5得4,十分位3-4不够减,向前借一得9,个位14变成13-6得7,结果是7.94.(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解答这道题你有什么要提醒给大家的吗?

    生: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师:谁再说说,计算小数减法应该注意些什么?(找两人说)

    师:的确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设计意图:及时小结并强调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都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突出重点。

    生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相加。

    生2:也可以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验算。

    师:那小数减法呢?

    生1:减数加差。

    生2:被减数减差。

    师: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把你刚才解决的问题在选择一种方法演算一遍,看你算得对不对。(找两个学生验算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完后看黑板订正黑板上的验算)

    设计意图:计算小数加减法不仅考察学生的仔细认真的计算能力,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师:看来同学们都算对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同学们,老师这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作业,大家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出示投影)

    四、巩固练习 应用拓展

    一 出示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 . 0 3 1 5 . 6 2 2 3 . 4 7 . 8 5

    + 0 . 9 8 - 7 . 4 6 - 1 3 . 4 + 9 . 1 9

    ————— —————— —————— ——————

    7 . 0 1 8 . 2 6 1 0 0 1 7 . 0 4

    (逐一看说理由)

    师:大家来看看这几道题,自己先思考一下每道题有没有什么问题,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大家的眼力真好,发现了同学的问题,还帮助他们改正了过来,老师相信大家在计算时肯定不会出现这些错误,我们做几道题试试。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做题积极性,并能发现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醒学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

    五、计算下面各题。

    师:一共六道题,分成三组。

    师: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学生答案,师生共同分析对错,强调需要注意问题。

    师:全做对的同学举手,大家真棒。同学们,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方说,去超市买东西,评比体育测试的成绩,比较人的身高体重,都会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希望你们能够用这节课的收获去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师:刚才咱们只做了其中的两道题,剩下四道计算题还有这道图形题是我们书上做一做的题,我们留作课下练习。好,同学们,下课。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八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用具方法

    研探式.

    一.复习提问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中

    (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四.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1.方程思想的运用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4.研究项的符号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九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___.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p129:1,2,3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十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二、新课探究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1)定义中的关健词有哪些?

    (2)公差d是哪两个数的差?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探究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一)

    如果等差数列首项是,公差是,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如何表示?呢?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因此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探究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二)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将以上-1个式子相加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三、应用与探索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等差数列-5,-9,-13,…,的第几项是–401?

    (2)、分析: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并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成立,实质上是要求方程的正整数解。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10,=31,求首项与公差d.

    解:由,得。

    在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过程中,对an,a1,n,d这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这是一种方程的思想。

    巩固练习

    1.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

    2.一张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求公差d。

    四、小结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公差;

    3.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只需看是否为常数即可;

    4.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去发现数学系规律或解决数学问题.

    五、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40页习题2.2第1,3,5题

    2、选做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求:1+2+3+???+100=

    2.2.1等差数列学案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知识与能力:通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定义,理解倒序相加的原理,记忆两种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教学难点:获得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

    (板书)“

    2.讲解新课

    (板书)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板书)

    问题1“s=1+2+3+4+、、+n(倒序相加法)分小组讨论

    问题2:

    ”,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和

    3、知识巩固:(1);

    (2)

    4、课堂小结

    1.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结果用表示)

    2.倒序相加法和分类讨论法的数学思想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十二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平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习: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练习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十三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

    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十四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十五

    师:在动物园的另一角,有一只小蚂蚁饿急了,正在找东西吃呢。忽然它看见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很想吃,可在它周围有许多方格,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请看图,这儿有提示:蚂蚁往右走几格,再往上走几格到苹果处。我们一起来帮帮小蚂蚁好吗?(老师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

    师:这只小蚂蚁又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个香甜的香蕉呢,请小朋友自己去帮助小蚂蚁,好吗?你可以看提示(2)

    师:这只小蚂蚁的胃口可大了,它还想吃到可口的小青虫和脆甜的鸭梨呢!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人可以商量商量蚂蚁该怎么走,然后再画出来。(展示不同的方法)

    4、说一说,他们各住在哪里?

    5、综合练习(上、下、左、右、前、后、位置)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页内容及练习一的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和深化位置概念。

    2.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为今后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打基础。

    3.让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师:从这个“点指”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耳朵、眼睛等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其实任何物体都有它们的位置,那么在生活中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位置

    师:经过一周的评选,我们的假期作业终于评出了两名优秀的作业,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生四下寻找发现无法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一下就猜出是哪位同学?

    生:因为第五组有4个同学,而且每一组都有第4个同学,所以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同学

    (生自由回答)

    师:既要说出在第几组,又要说出是第几个。(板书)

    师:他们分别是第五组的第3个(冯铭思)第2组的第4个(韩嘉悦)

    生汇报后发给学生奖品,并及时鼓励。

    师:按我们现在的座位,同学们看一看,班级一共有几组?

    生:一共有6组

    师:谁来数一数 生数一数

    师:习惯上我们都是从左往右数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

    请各组同学记住自己是哪一组的,听老师的口令

    请第一组的同学挥挥手 请第二组的同学跺跺脚

    请第三组的同学拍拍肩, 请第四组的同学站起来转一圈

    请第五组的同学笑一笑, 请六组同学拍拍手

    师:最近咱班的王爽学习上很有进步,你能说出他的位置吗?

    生:王爽在第6组第2个

    师:第四组第一个同学请起立(张墨焜)

    师:谁是老师的好朋友,请你告诉我你的位置。

    (生自由回答)

    师:你的好朋友是谁?请小组的同学猜一猜

    (生小组合作)

    师: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把第5页的内容填上。

    (生自由活动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齐读板书内容。

    三、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

    根据第一行第2个是猴子这个条件,谁知道狗在第几行第几个?

    师:你还能提出 什么问题?

    生自由提问

    2、星期天小明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8排1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影院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小明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哪位同学能帮助他?(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我们看单号或双号,只看票上是几号,不用看是几排)

    生:先找8排再找13号

    师:小明和小丽是好朋友,一个是8排13号、一个是8排12号,他们会坐在一起吗?

    生:不会(因为电影院的座位比较特殊,把的在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次是1、3、5、7……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8……中间号,向两边逐渐扩大,所以他们不会挨在一起。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十六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360÷90280÷90

    400÷80200÷50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十七

    高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

    1、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

    2、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3、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5、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6、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和解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7、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解后要反思,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完题目之后,要不失时机地回顾: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8、要善于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造成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9、要勤学善思,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10、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总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 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 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 )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 )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十九

    教材第3-4页例3。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二十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___.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篇二十二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矩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矩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矩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矩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5页图430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实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非凡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一般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4.5-l的圆圈中填上“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字样来说明这种关系:即平行四边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又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具有一些非凡的性质。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演示: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如图4.52,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非凡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专业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2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优秀作文 读后感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