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二年级,18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 评语寄语 ]

    评语寄语 发布时间:2024-05-05 17:28:16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案模板中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达到可操作性,方便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精华摘要,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一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案模板中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达到可操作性,方便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精华摘要,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一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分页标题#e#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完成练习2,3。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二

    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2、培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对于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计数器。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还处于直观形象阶段,所以在本节课教学的方法和学法上先让学生通过数数游戏,既为本节课的课题做铺垫,又增加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数小方块的过程中,逐步能认、读、写几百几十几的数,并掌握数的组成。另外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所以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数数更能够直观形象,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1、游戏引入,唤起旧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改变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本课开始,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首先让学生按要求数数,通过数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感知十进制的计数方法。第二道习题是先让学生说一说下面各个数的组成,进一步明确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2、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练习题的设计不仅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更能够反馈教师教学的效果,所以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我选择了课本想想做做第1、4题。第一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位数的组成。第四题要让学生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在最后一题的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的对本节课学习的综合能力。

    总之,本节课由“游戏引入,唤起旧知。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三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线段》。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流程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2分钟)。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流程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8分钟)。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图略)。

    流程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6分钟)。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流程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10分钟)。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

    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流程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10分钟)。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图略)。

    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流程六:全课小结(4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本节课,通过比较去学校的路的长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表象,和“直”这一本质特征。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让学生以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经历认识线段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顺利掌握线段的画法和数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四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的内容时分秒。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学具操作,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钟面上1时、1分的时间规定,体会1时、1分的长短,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是:看钟表准备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新课程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钟面的感受和认知,练习生活,创设情境采用:

    直观演示法。

    设疑诱导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说学法:

    有效地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时和分。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

    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每天早上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间单位:小时、分。(板书课题)。

    1.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模型。

    (2)引导观察钟面。

    小组边观察,边议论,你发现了什么?

    大格、小格、长针(分针)、短针(时针)。

    (3)观察填空。

    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3.感受1分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1)全班看动画片,分小组活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1分钟脉搏跳次左右;1分钟大约跳绳下;小朋友1分钟大约写个字,1分钟可以背诵古诗。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

    1、学生互动拨钟表。

    学生出题,学生拨小钟表。

    可以引导这些题目:5分钟怎么拨?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思考,课件演示,填空。

    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满意吗?填写自我评价表。

    板书设计力求知识性和间接性。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五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认识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初步学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知需要,更有利于教学。教材先通过例题教学,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想到“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四百五十三”从而教学认、读、写几百几十几的数,再通过“试一试”练习一个一个地数数,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为学生认识更大数的积累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探索并掌握相应四则计算的方法提供支持。

    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2、培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对于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计数器。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还处于直观形象阶段,所以在本节课教学的方法和学法上先让学生通过数数游戏,既为本节课的课题做铺垫,又增加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数小方块的过程中,逐步能认、读、写几百几十几的数,并掌握数的组成。另外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所以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数数更能够直观形象,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

    1、游戏引入,唤起旧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改变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本课开始,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首先让学生按要求数数,通过数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感知十进制的计数方法。第二道习题是先让学生说一说下面各个数的组成,进一步明确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2、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对于数学的概念的理解是重要的,但是如何构建学生的认知心理更是不容忽视。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分成了2个大环节。第一个大环节是学习例题,明确几百几十几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上我又分成了3个小环节。首先第一个小环节先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够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且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有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同时给学生抛出问题: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什么数呢?先让学生思考,知道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453。可能有些孩子不能够直接说出答案,这时候再通过学生动手拨计数器,通过学生拨算珠,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的含义,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把握数的顺序。那么到底453怎样写呢?紧接着第二个小环节让学生探究数的写法。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453,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写出这个数的。从而明确:4百写在百位上,5十写在十位上,3个一写在个位上。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到底怎样写三位数呢?所以我又紧接着出示了课本想想做做第三题,让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3位数的写法,为后面总结三位数的写法提供经验素材。学生独立做完之后,先在小组里交流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确:几百写在百位上,几十写在十位上,几个一写在个位上。中间或末尾没有数要写零。第三个环节是学习三位数的读法。学会了写法,那么这些数又如何读呢?所以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还是出示想想做做的第三题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积累总结三位数读法的经验素材。让学生试着总结:三位数的读法,依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为了巩固读法,紧接着我设计了读法练习题。因为中间有“0”的读法和写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读写法环节的处理上,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突破了本课难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第二个大环节是教学试一试,建立数感。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问题。在交流第一个问题时,先让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在交流时,一定要强调“600”计数器的变换过程,以及“601”为什么十位上没有要写“0”,巩固中间有0的三位数读写。在交流第二个问题上也是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让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在交流时,要强调:“1000”时,计数器的变换过程。在交流完这两个问题之后,并且提问:通过刚才拨算珠,从598拨到611,988拨到1000,你有什么想法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方法。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练习题的设计不仅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更能够反馈教师教学的效果,所以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我选择了课本想想做做第1、4题。第一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位数的组成。第四题要让学生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在最后一题的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的对本节课学习的综合能力。

    4、总结升华展望未来。

    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又分成了两个环节,一个是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学生的总结,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给学生学习认识数的回顾与展望。让学生感受到:在二年级和上学期我们认识、学习了百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千以内的数,今后我们还将认识万以内、亿以内数乃至更大的数…….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中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开采。只要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就会使自己越来越充满智慧!

    总之,本节课由“游戏引入,唤起旧知。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一)心理特征。

    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好玩,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并且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游戏。

    (二)认知状况。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直接要学生来学习,显得非常空洞,也没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法: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课前游戏:

    猜年龄,两个数排列,课前活跃气氛。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去数学城堡看看,想进去,得有密码才行,看看要求。生动的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活动,探索新知。

    1、给出问题:找出需要注意的点,要明白组数的要求。弄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才能顺利的进行小组活动。

    2、数学活动: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并记录下来。

    同学汇报总结:教师挑选出的同学汇报,教师在大屏幕投影学生作品,学生解释自己做题方法。预设四种情况(重复、遗漏、位置互换、固定)。前两种无序,比较乱,别人看不懂,还易重复遗漏,后两种有序思考,才能全面,不重复,不遗漏。允许不同方法解决,引导有序思考。学生总结出方法,让学生体会方法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利用方法解决问题。

    三:体会方法,巩固新知。

    1、涂色练习。

    用红黄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请你涂一涂。

    2、拍照练习。

    巩固解题方法与思路,虽然对象不同,但思路相同。

    四:全课总结。

    畅谈感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搭配中的学问,我们要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认识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数学广角——搭配(一)。

    有序互换位置法固定法。

    23:23、32332。

    不漏。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看能否准确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设计课堂环节和检测试题来巩固知识。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看他们能否通过观察总结,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看学生能否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是否有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文体资源:教科书、教参、其它教辅资料。

    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互联网资源。

    环境与工具:课件、给学生准备数字卡片、数位表格、彩笔等。

    生成性资源: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解答,师生互动推动了课程资源。

    得: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由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然后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先让学生按照我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主学习。学生同桌互助交流,一对一帮扶。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本节课在教学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时。为了使每一位都能充分参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让每个学生知道在小组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尽量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深入小组中给予恰当的指导。合作学习后,让学生自己评价,即对展示的情况进行补充、质疑。这时,教师再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答疑解惑。以解决师生的双边互动。

    失:

    1.原本预设学生能写出“固定十位法”,但可能是在引入时,让学生产生了定向思维,导致学生反倒没有掌握这种方法。在这里费时较多。

    2.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有点多,学生不完全明白要做什么?这里我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再由此引入。

    3.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有意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排列。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就不知道要这样来排?如何渗透懂得有序排列的数学思想?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怎样促进高效课堂?这些都是我感到困惑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七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其地位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知识与技能。

    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会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通过摆小棒、编口诀、找规律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找到编写口诀的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体会一句口诀解决两道乘法算式,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学好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已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的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多数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乘法口诀,但因为暑假提前预习过相关知识,所以对口诀也的记忆并不陌生,有的甚至可以背出部分的乘法口诀。针对这一情况,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5的乘法口诀,运用具体情境理解5的乘法口诀所表示的意义。依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课前利用动态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

    3.通过趣味性的变式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在推导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从编儿歌开始,找到编口诀的窍门,然后顺理成章的列出算式归纳出乘法口诀,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学习到新知识。

    另外,《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注意用赞许、激励、表扬,创设情境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采取了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交流、操作中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图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孩子学习,兴趣为先。课前,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杂技视频,吸引学生眼球,接着引导学生观看杂技图片,再以杂技图片为情境图呈现数学信息,进而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自然顺畅,较好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调节到最佳状态,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精心设计了一些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发展思维的活动,玩中学,乐中悟,在自主探索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交流,进而有序地推进学生对新知的体验、感悟、建构。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课堂上我主要遵循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更多的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极为重要。因此我采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教学策略,逐步让学生经历并掌握口诀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序列。先是利用编儿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利用51与15的乘法口诀,由老师编给学生看。三是编52与25的乘法口诀,老师指导学生来编。四是放手学生自己编口诀。五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在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中,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此环节我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利用已知探究未知,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不但较好的理解了口诀的来源和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记口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喜欢的方法来记忆。通过交流与提问,丰富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口诀的含义,弄清楚乘法意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时有效的提问、比赛又使课堂锦上添花,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此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本节课将枯燥的练习都赋予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注重了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练习内容的趣味性。用猴子兄弟的烦恼,小猪的难题,身边的数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练习热情,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口诀、记忆口诀。虽然都是5句口诀不断地重复,却让学生学而不厌,熟而不倦,让原本枯燥机械的练习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应用的技能,更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四)回顾整理畅谈收获。

    结合课堂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整体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清晰的表达出来,理顺知识脉络。

    (五)课堂检测检验效果。

    课堂检测是对学生过程性学习的一种综合评价。主要考察落实学生是否真正做到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其解决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通过竞赛、操作、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由未知到已知的学习过程,经历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学习过程,在反复实践中知其然而再知其所以然,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有序等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教学设想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八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章《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快乐的动物》。《快乐的动物》是在初步认识平均分和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图,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倍”的含义;“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念性定义,本课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既要学会画图表征,又要能够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倍”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具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好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想幼稚,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好。所以,在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倍”的意义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重点:体会“倍”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根据教材教学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包括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生活经验,还包括孩子眼中的童话世界经验),于是我创设了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来引入新课。“秋天到了,森林的小动物商量着要举行一次快乐动物的聚会。今天它们一起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玩耍,你们想跟他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数学知识吗?”孩子一听,故事中的小动物也要学习,他们也会比较认真的调整自己的坐姿,带着愉快的心情准备学习新知识。这时候教师出示色彩鲜艳的“快乐的动物”的教学挂图,学生也会很好奇的欣赏起来。挂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孩子认一认、数一数,挂图上有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分别有多少只。让学生自己寻找信息,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及时的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建立其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孩子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先用学具代替小猴和小鸭,分别摆一摆它们各自的只数。学生很快就能摆好,这时及时表扬,肯定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摆学具,引导学生发现小鸭的只数比小猴的只数多。从而提出问题“如果把小猴的只数(3)看成一份,小鸭的只数可以看成几份呢?”学生在已经认识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很快的想出是“2份”。这时,我通过圈一圈的方法,先把小猴3只圈一圈;小鸭3只圈一圈,3只圈一圈,就圈了2圈,于是让学生自己来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第二个动手活动,还是摆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指导学生把每份稍微分开点,揭示“倍”的意义。教师强调“第一行是代表小猴的只数3只,第二行是代表小鸭的数目6只,把小鸭的只数3只一组,3只一组的圈起来,这样6只小鸭就被平均分成了2组,每组小鸭的只数与小猴的一样多。实际上,小鸭数是2个3,小猴数是1个3,小鸭数就有2个小猴数那么多,我们就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列一个除法算式就是6÷3=2。”引导学生复述语句,感知“倍”的意义,表扬读的好听的小组或个人。

    再有,第三个动手活动“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再说一说”。请学生解决“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几倍”的问题,活动过程如下:

    1、组织学生用圆片先试着摆一摆。(引导学生把小松鼠的只数看成一份,小鸡的可以看成几份)。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再填一填。

    3、小组讨论,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4、组织学生反馈。学生再填表格的时候,教师巡视后,评价并进行小结:“你们学的可真棒。小松鼠有2只,看成一份,小鸡有8只,2只为一份,2只为一份,可以摆出4份,也就是说8里有4个2,8是2的4倍,我们还可以说小鸡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所以用除法计算。”

    最后,第四个动手活动“圈一圈,说一说”,解决课本46页第(1)、(2)、(3)题,进而强化理解“倍”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认识过程),学习效率自然有所提高。新知识学习过后,通过相关练习的提高,巩固“倍”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具体运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再通过相关作业练习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而调节教学进度和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铺垫。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回忆本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一说,从而让学生能宏观把握学习内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九

    《小熊请客》选自北师大出版社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六课时.4的乘法口诀。他是在学生学习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用“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决特点。

    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色,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让学生利用4的连加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得出,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和掌握4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能运用所学口诀,完成表内乘法的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1、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2、“乘法口诀”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他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之心及自豪感。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教学准备:小熊玩具、“小熊请客”主题图,试题卡、幻灯片、气球……。

    (一)创设情境。

    我首先拿一只玩具小熊让大家猜,并用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有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主题图,主题图色彩鲜明,一定会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并在以往的基础上,他们会很快去找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同学们。他们肯定会说:小熊串的红果串,每串4个,他已经穿了2串,他还要串也一定是4个4个串的,当然在这里也有可能有的同学会把老师刚才所说的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小熊自己在家里串红果串等等,说得很完整,这时老师也不要怕耽误时间,让他说没关系的,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这样做不正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嘛。此时,老师适时点播,小熊串一串需要4个红果,那么2串、3串……9串呢?这时教者可出示“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数一数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

    在这里学生可能会用很多的方法,如:(1)4个4个的数(连加)。

    (2)学生可能会运用学过的口诀把9串红果分“堆”计算:如:5串一堆(有20个红果),2串的2堆(每堆8个,2堆有16个)所以一共需要红果36个;也可以3串3串分成3堆,每堆12个红果,3堆一共有36(12+12+12)个红果。只要学生说出理由,教者都要给以肯定,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2自己完成填一填。同桌交流所填的结果的正确性。并试着编制口诀。教者可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口诀编制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

    3汇报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推导4的乘法口诀的。并填上结果及口诀。找出已学过的口诀,检验口诀编制的正确性。

    4怎样记住4的口诀,共同探讨方法,寻找捷径。在这里我会出一个问题:老师在做4×6时忘记口诀了,不知道得多少怎么办呢?让同学们帮忙解决,同学们一听,老师不会,让我们帮忙解决,多么荣耀!他会跃跃欲试,积极思考,他们会告诉你很多方法,如:(1)可以用连加法就能算出;(2)4×5得20,20+4不就是4×6的结果嘛?(3)可以4个3加4个3……最后老师可以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好办法让老师做出4×6的结果,但是老师还要说,如果你记住了口诀会更快的做出来是不是?向上面的4×6,知道四六二十四一下子就写出4×6的结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这样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的准确性。下面我们用已学过的方式记口诀,(1)开火车记忆口诀(2)师生对口令(3)同桌对口令,而后教者可以出几道乘法题卡,以检验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情况,教者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看哪个孩子问题较大,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以弥补。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提高口诀的应用能力。

    1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练习“说一说”数桌腿的活动,这个可以让学生亲自摸摸、数数强化对口诀的记忆。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完成21页的习题。

    可以这样衔接:为了庆祝小熊的生日,小兔、松鼠、小狗和刺猬还拿来了好多各色的气球要送给小熊呢!他们都送了多少只呢?这时找到四名同学分别去这四个小动物,让他们找到自己送给小熊的气球。其他同学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让他们感受发现的喜悦。

    而下面的2题是单纯的计算题,直接让学生做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设计让同学们进行夺气球比赛,3题是看图题,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要求学生不但说出算式,而且还要说出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及条理性。这道题可以设计成抢答题,哪一组的哪一个人抢答的最快就奖励哪一组两个气球,最后评选出气球最多的为优胜组,每人奖本一个。为了让1、2、3题衔接紧密可以这样说:气球终于都准确无误地送给了小熊,小熊非常感谢大家,他希望把气球送给其他的小动物们,于是,他提议,进行上面两项比赛。这个比赛不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理、分析数据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以及估算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

    (2)将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答题卡、课件。

    放君山公园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生:君山公园。

    师:是啊!“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君山是我们岳阳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么美丽的风景区想不想去玩?(想)。

    师:那好,今天就去玩一玩,我们学校二年级的孩子也准备去呢。瞧!他们已经排好了整齐的队伍准备乘船出发。(课件出示主题图)。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二(1)23人,二(2)31人,二(3)32人,二(4)39人。

    师:二年级有四个班,你打算为他们安排几条船?

    生1:每个班一条船;生2:两个班一条船;

    生3:三个班一条船;生4:四个班一条船。

    师:能把你的安排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汇报:方案一:23+31=32+39=。

    方案二:23+32=31+39=。

    方案三:32+31=23+39=。

    师:你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乘船的方案,赶快看看为你们准备的大轮船,你们发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信息?(限乘68人)。

    师:谁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艘船不能超过68个人。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出去游玩要注意安全,那你们想出的这么多办法,那种方案最合理呢?同学们分三个小组算一算,一小组算第一种方案,二小组算第二种方案,三小组算第三种方案,可以独立算,也可以同桌合作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注意找到算的最快的学生。

    a、一小组算的最快的学生汇报:刚才我看你算的最快,你是怎么算的呢?聪明的孩子一定会认真听别人的好办法。

    生:23+31=54,23+30=5353+1=54。

    师:你听懂他的意思吗?(指生重复说一次)。

    谁有不同的方法?。。。。。。

    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32+39=怎么算呢?

    生:32+30=6262+9=71。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b、汇报第二种方案。23+32=31+39=。

    c、汇报第三种方案,32+31=23+39=。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那种方案最合理?(第三种方案)。

    (相同数位相加,个位满十要想十位进一。)。

    1.口算练习。

    课件出示口算题:同桌两人合作完成练习一的题,每人独立做4道,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桌,但是不能帮忙做。

    集体订正。

    师:做对的学生请举手。恭喜你们获得了拥有优惠券的机会。

    做错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真诚实!你们错的是那道题,现在能改正吗?管理员阿姨觉得你们既诚实又可爱,也把这张优惠券送给你们。

    2.选择游玩的项目。

    课件出示:瞧!这就是管理员阿姨为大家准备的游玩项目,同桌商量选好项目后,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将算式写在练习卡右边的横线上。

    项目。

    价格(元)。

    猴山。

    15。

    碰碰船。

    24。

    蹦蹦床。

    10。

    海盗船。

    16。

    蹦极。

    28。

    学生合作安排自己的项目。

    (刚才在选项目时老师发现有几个小组的同学能互相谦让,合作得非常愉快,值得大家学习!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选择。)。

    投影订正。

    3.小小采购员。

    大家玩的很开心,不知不觉就要吃中饭了,这是一张调查表。

    班级。

    面包(个)。

    盒饭。

    二(1)。

    23。

    二(2)。

    18。

    13。

    二(3)。

    17。

    15。

    二(4)。

    39。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在练习卡上用算式表示出来。

    a、指定学生汇报。

    23+18+17=58。

    13+15+39=67。

    b、仔细观察这三个数,谁有更好的办法,能最快算出来?

    23+17+18=58。

    13+15+40=68,68-1=67。

    4.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游玩了君山岛,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学会了怎样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就是数学书第90至91页的内容。

    (请打开书仔细阅读。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你们表现得都很棒!现在我们回家吧,回去的时候注意把自己的垃圾带走,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哦。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一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的内容时分秒。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学具操作,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钟面上1时、1分的时间规定,体会1时、1分的长短,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是:看钟表准备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钟面的感受和认知,练习生活,创设情境采用:

    直观演示法

    设疑诱导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有效地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时和分。

    第一个环节:

    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每天早上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间单位:小时、分。(板书课题)

    1.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模型。

    (2)引导观察钟面。

    小组边观察,边议论,你发现了什么?

    大格、小格、长针(分针)、短针(时针)

    (3)观察填空。

    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3.感受1分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1)全班看动画片,分小组活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1分钟脉搏跳 次左右;1分钟大约跳绳 下;小朋友1分钟大约写 个字,1分钟可以背诵 古诗。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

    1、学生互动拨钟表

    学生出题,学生拨小钟表

    可以引导这些题目:5分钟怎么拨?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思考,课件演示,填空。

    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满意吗?填写自我评价表。

    板书设计力求知识性和间接性。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二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二级年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动物聚会》。

    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本班学生思维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难点设为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共同探讨获得新知。教学中我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移多补少”的学习方法。

    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片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秋天到了,满山遍野的果实都成熟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决定开一个“庆丰收”的联欢会的童话故事,引出新课。

    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课件出示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在这儿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体会6×3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移到了后面的练习“连一连”中,因为大家在研讨时觉得这部分的训练目的和“连一连”的训练目的相同,都是让学生理解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没有必要前后两次重复,又浪费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在上课之前我认为同学们都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课时还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讨论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我适当的给予表扬。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这时趁机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又加深了对“移多补少”的方法的理解。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想像、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去突破难点。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学生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16页《需要几个轮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5和2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借助摆三角形的活动编出3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学了5和2的乘法口诀,已经掌握了一些编口诀的诀窍,所以3的口诀可以由学生自己整理。较多的时间应用在熟练口诀和算式上。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小棒、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乘法转盘。

    小棒,乘法转盘。

    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摆一摆、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

    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儿童三轮车)同学们,谁小时候骑过儿童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

    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1、填一填

    (课件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师生对口练

    一个“小”字有3笔,一三得三

    ,两个“小”字有6笔,二三得六。学生接着自己往下编。

    (2)乘法转盘

    师转动转盘,生说口诀。也可以掺杂2和5的乘法口诀。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记住口诀而不会计算或者会计算,没记住口诀。教师及时的给以补充和总结。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5×3=15 三五十五

    6×3=18 三六十八

    7×3=21 三七二十一

    8×3=24 三八二十四

    9×3=27 三九二十七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五

    《猜一猜》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继排列、组合之后的又一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增课程,是学生接触逻辑推理的第一堂课。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儿童在生活里,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的知识经验,自己不过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而已。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只能是初步的,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第一层次:激趣引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人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动画人物柯南是推理的高手,也是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以他引入课题,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为接下去的学习打好了感情基础。

    第二层次:在游戏中猜测,在猜测中习得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游戏教学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诱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机,启动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因此在这一层次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猜地方法,我设计了三次猜的游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第一次猜我设计猜书的情境,让学生从瞎猜——给出一个条件的猜——给出两个条件的猜,从而让学生明白猜也不是乱猜的,要有依据的猜,才能一次性猜对。

    第二次猜是在第一次猜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猜左右手的游戏明了猜测时一定要有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并且通过学生出题让老师猜,同学出题让同学猜这两个环节来巩固猜两样东西的技巧。

    第三次猜是在第二次猜的基础上增加一样东西让学生猜,先是不出示第三个提示让学生猜,学生猜不出来后再出示第三个提示,又一次让学生明白提示语的重要性。同时在学生讲情思路之后,我又出示一张表格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一张表格清楚的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在这一层次中最后还对猜两样和三样进行了比较,学生从比较中知道这两种猜的联系,从而在做题时能够将三样转化为两样来做。

    这三次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第三层次:巩固拓展

    通过帮助柯南破案,猜节目这些学生比较喜欢的题目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同时在巩固中加以拓展和提升。

    总而言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游戏使学生能够学得一种思考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对学生得语言训练却做的不是很好,如何指导训练学生能够完整说出推理过程还是我今后要注意得地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七

    师: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笑笑、机灵狗他们正在一起搭积木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活动一:看一看,连一连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淘气、笑笑、机灵狗分别站在什么位置?

    生:淘气站在物体的前面,笑笑站在物体的侧面,机灵狗站在物体的后面。

    师: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动手连一连。把书翻到28页找到连一连。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连的?

    生:淘气看到的是第一幅图,笑笑看到的是第二幅图,机灵狗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师:通过连一连,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淘气和机灵狗看到的是一样的。

    师:说的非常好,虽然淘气和机灵狗站在不同的角度,但是他们看到的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活动二:搭一搭,看一看

    师:下面我们也学着淘气、笑笑、机灵狗一样,用三个小正方体搭一搭,从它的正面、上面、右面进行观察,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上前面来展示一下你搭的物体。

    学生上前面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用三个小正方体搭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老师也搭了两个,请看(电脑出示28页练一练1题),这两个物体从上面看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动手连一连。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连的?

    生:第一个物体的上面是第二幅图,第二个物体的上面是第一幅图。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三个正方体搭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并从它的正面、上面、右面进行了观察,同时说出了这三个面不同的形状,你们表现的非常棒。

    生:4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从上面看是图几,从正面看是图几?

    请同学们动手填一填吧。

    师:你是怎么填的?

    生:从上面看看到的是图b,从正面看看到的是图a。

    师:你能用四个正方体搭出其他形状的物体吗?请你们试着搭一搭。

    并进行观察。

    师:谁愿意上前面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学生上前面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搭的都很认真,而且搭出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了,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29页3题)自己动手找一找,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是怎么填的?

    生1:从正面看是图a的物体有1、3、4。

    生2:从正面看是图b的物体有2、5、6。

    师:你们真是好眼力,通过刚才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也就是说,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学的知识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搭出从正面看是**的物体,再搭出从侧面看是*的物体。

    师:刚才同学们搭出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也就是说从正面或者侧面看形状相同,但是搭出来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拼搭物体。

    生2:我知道了从同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八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刘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还练习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多的启示。

    1、生动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学习乘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模型,并让学生认识到,同数连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刘老师充分挖掘的课本的情景导图,从图中引出本节的数学知识内容,一方面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设计上为后面引出乘法做了充分的铺垫。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

    那么,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刘老师不断重复连加的特点,反复让学生数加数的个数,采取逐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情境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突出强调了乘法意义的本质。一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二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刘老师一次次在数中提示学生的一个作用是防止学生在书写乘法算式中避免写错乘数,另一个作用就是让学生反复巩固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是如何得来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微之处讲的非常到位。

    3、整堂课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层次清晰,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出重点知识,教学策略应用相对熟练,很自然的从加法过渡到乘法,乘法的书写、意义和演练、提升训练,每个衔接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处理学生的问题及时到位,遇到学生不会的又返回头从加法中寻找,一直围绕着主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4、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案,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学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习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5、练习上也不断出花样,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反复训练和做题,从小组中的进行比赛演练,活跃气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结合实际操作练习,动手做一做,从做中学,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算式的意义,练习创新能力。

    1、对于回答错的学生可以多说说为什么,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后再让他说说看,充分发挥开始时反复强调的方法,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掌握本课的内容。

    2、在乘法算式中老师可以举一些相同结果的式子,如3个4相加是3×4=12,而4个3相加是4×3=12,两个意义是不同的,可以让学生对比体会,从而再起强调的本课的重点,了解到两个乘数的意义,或者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编一编这个算式代表的意义和问题,反过来考学生。

    3、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